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位列中国四大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午时为“阳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俗称“恶月”或“毒月”。《易经》等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此时(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疫厉流行。民间流行用兰草汤沐浴去污等诸多驱毒习俗,起于夏商周三代。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要在这天为孩子消灾防毒,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因此端午节又叫:蒲节、艾节、沐兰节、小儿节等。

五月初五端午节另外中国人的数字观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为十是运行规律。几乎每月与日数字重叠时就是节日。民俗谚语: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阳;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数阳九,十二月腊八年到头。有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是对华夏人文初祖伏曦氏创造的太极学数字文化(《河图洛书》中的25、地数30、天地之数和55)的俗化纪念。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至少有二十多个,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哀之,每于此日以楝树叶包饭,外缠五色丝投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马上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屈原故乡湖北秭归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