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又名五月五、端阳、端午、蒲午、重午、地腊(节庆)、女儿节、浴兰、天中节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来与传说很多,而天水的风俗则多与五月为毒月的观念相关。
第二就是驱毒接阳。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唐中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岁时记》又云:“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梦梁录》云:“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天水端阳插柳应该既有驱毒之义,又有接阳之义。当为此二义在时间上的变化。

3、采艾
天水端午采艾叶当是古时端午采药活动的其中一种,因为好多草本植物的茎叶在端午前后成熟。《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常于五日未鸡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可见端阳采艾在全国非常普通,所采艾叶多阴干以治病。今天水此日街头到处有鲜艾抛售,形成一道亮丽的风俗风景。
摆露水又称采露水。古人认为露水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可以败毒、除脚气、止风湿等。故天水五月五日晨上山摆露水。届时人们用毛巾或布在干净的草丛中来回摆动采清露水,然后拧入小水桶中拿回家,供大人、小孩擦脸、手、身等,据说此后便不生疮褥,可防毒虫叮咬。《政和本草》中“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即是此俗的真实记载。
天水民俗认为五月是个毒月、恶月,重五之日是恶日,死亡之日,因此,此日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至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此即躲午之俗,并且昔时躲午的孩童还有口叼牛粪的习俗,其源亦是出于辟邪的认识。
7、癞躲端午
癞躲端午源于古人的佩肉芝俗。天水旧俗中讲究端午这一天捉,在其口中塞入一锭墨,悬挂阴干,制成锭,据说可消除身体肿块等。而端午此日,人们很难见到,据说是因为它害怕被人捉去制药,因此早早地躲藏了起来,此即癞躲端午。
晋·周处《风土记》云:“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相包裹,未分散也。”天水食粽之俗即源于此,象相包裹,食之而分散,故为端阳。同时,天水食粽之俗还源于供祭獬豸。《风俗通》以为‘獬豸食楝,原将以信其志也’”,即是此意。如今,天水用面烙成独角神羊状,上用顶针托成花纹,即是此俗。另一说则为祭屈原说。
端午节是天水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四大节之一,在习俗中,该节又等同于节。此日,凡出嫁的女子均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出师的徒弟均要到师傅家登门,定亲未婚的男子要去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欠有恩情者均要到家登门酬谢,所带礼品有烟酒、粽子、糕点、茶叶、蜂蜜等,俗称为追节。
五月五端午天水民俗中有端阳撇鸟的习俗。据说这可能与夏至后粮食逐渐成熟,鸟雀侵害食物有关。天水过去不少地方鸟雀甚多,孩子们掏得一些刚出生或半大的小鸟,慢慢喂养并与人相熟,端午前后,鸟羽丰满,将它撇到房顶或树梢,唤之则落入人手或肩头。它是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孩子们颇为流行的玩耍方式之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