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细化的举措也呼之欲出。在8月17日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方星海透露,上海已就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制订了一个试点方案,目前已上报国家外汇局、商务部等部门,预计年内将会启动。
所谓QFLP,是指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通过资格审批和其外汇资金的监管程序后,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的PE(私募股权投资)以及VC(风险投资)市场。
方星海还表示,上海正在推进“小QFII(合格境外有限投资者)”。“小QFII”主要是指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市场。对此,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公开表示,“小QFII”一旦获批有助于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事实上,8月11日,由海通资产管理(香港)发行的香港首只人民币基金—“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面向香港散户销售,被解读为“小QFII”出台前的一次“热身”。
“QFLP、小QFII是上海准备适应包括汇率体制变动在内的一系列大的变化,把握此变化可能提供的发展空间。”杨建文说。
扶助中小企业融资
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上海,金融业有更多的创新正在萌动。
8月17日,上海市金融办官员承认,今年上半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2%,固定资产投资有乏力的迹象。而中小企业贷款、科技融资需求则十分旺盛。
杨建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存在,问题主要在于金融服务的模式和管理机制没能跟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此前,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手段,以及为贷款提供担保。“现在,股权基金有了很大发展,资金大量集中,但投资没方向。另外,还有很多企业性的投融资机构。这些新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需要一个对接,对接过程中应解决什么样的制度障碍,是政府当前主要协调和解决的问题。”杨建文说。
据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共有50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其中43家正式营业,累计发放贷款100多亿元。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已达101家,管理资金达300多亿元。
事实上,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海政府已有政策突破,鼓励持有大量资金的龙头企业投资PE、VC市场。此外,上海还在筹备FOF,即“基金中的基金”,规模达30亿元,专项用于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引导全世界最前端的PE、VC基金至上海生根,特别关注来自硅谷的VC。
目前上海证监局与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上海金融办副主任马弘透露,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三板市场)近期有望推出,36家企业已表达有意在该系统挂牌交易。三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中小板及创业板市场的补充,目前仅有北京中关村在试点。
“上海需要大力发展三板市场,它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它所起的作用与主板市场是一样的。”杨建文告诉记者。他还建议,可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渠道,比如对一些具有较好发展潜力、具有某种战略意义的企业,不管大小,允许其发行企业债券。此外,信托基金也是可考虑的方式。“把市场体制搞活,搞得有效,这样政府用力就用在了点子上。”
而在张兆安看来,PE、VC、FOF等方式本身也面临筹资难、中小企业寿命短等问题。为此,要研究方法,可允许保险、社保、公积金、国企、证券公司等将一小部分资金投入,促进PE等更快发展。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投资机制,重点选择有创新力、高潜力的企业,严格监管,并防止过度行政化。
信贷转让市场目前只是打名气
上海的金融创新还有新的“戏码”。据透露,上海建立信贷转让市场已获央行批准,只需参与会员之间签订一个市场化的协议就可以启动。此外,浦东新区承诺将把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种种举措,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