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罗奇(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当中,并不是每一个金融机构都要去考虑走向全球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忘记在接下来的“十二五”计划中,中国的发展其实更加关注的是要将国内市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过程当中,如果疏忽了这一点,我感到是一个大的错误,是悲剧性的。
哈继铭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走出去和走进去要相联合。所谓走进去就是去中国内陆地区、农村地区,那里有广阔天地可以容纳我们金融企业在那里进一步发展。
李剑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机构什么时候能够走向世界,这个话题应当和世界杯同样令中国人关心。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金融机构做了很多走出去的尝试,有的成功了,有的是半途而废了,有的正在进行当中。这里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思考。
话题二 航运金融
如何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相互增进,是上海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奇特机会。航运金融需要政策上的哪些突破?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为航运业服务,助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胡怀邦(交通银行(601328,股吧)董事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履行改革创新试点,完善相干法律法规,摸索适应航运金融发展的政策,领导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另外处所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实行适当的税收政策,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健全航运金融的诚信系统和培养专业人才,为航运供给更好的发展远景。
谭作钧(中国船舶(600150,股吧)工业团体公司总经理):推动航运中心的建设,首先在专业法律和法制系统完善上海应当有新的试点和实验,尽快和国际上的航运中心在法制环境下有一个相应的接轨。第二,建立合适航运业的快捷的税制。第三,持续进步上海的政府效率。最后,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於世成(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中国的银行业也好,保险业也好,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从航运金融角度来讲,中国在航运业进一步开放过程当中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懂得到中国在想些什么。
张页(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航运具有投资性。必定要设计一种航运金融产品,让它有可投资性,让老百姓多一种投资渠道。德国的老百姓如果拿自己的钱投资航运可以免税。
钱文挥(交通银行副行长):航运和金融互为依托,相互增进。中国事航运大国,也是金融大国。中国最大的银行在全世界的市值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我们还不是航运强国。所以金融航运放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强国,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话题三 中小企业
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如何创新现有金融系统?如何鼓励风险资本的发展,确保富有创新的创业幻想能够成为现实?如何增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发展?
宋丽萍(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从去年6月10日起到昨天,中小板和创业板共筹资2240亿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之后,大批社会资金向新的产业范畴源源不断地凑集,大批创新性企业突破了金融瓶颈,进入高成长快速发展的轨道。
谢庚(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我们的金融系统完整依附于信贷融资,这本身是一个风险,所以要更多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的范围只有美国市场的五分之一不到,债券融资的空间很大。
胡平西(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中小企业贷款虽然金额小,笔数多,管理成本高,但反过来,中小企业的稳固性比较强,而且给我们发明了很多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溢价才能高,所以说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是很有“钱”景的。
话题四 国际板
中国已经兑现了参加WTO时关于金融市场开放的承诺,但中国的金融开放才刚刚开端。酝酿中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应如何定位与设计,何时推出?哪些公司应成为国际板的重点吸引对象?国际板的推出将带来哪些深入影响和挑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