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认定,对于单个公司而言,产业资本相较于金融资本更加独具慧眼。因此,市场对于产业资本范围流入市场时刻保持关注。今年5月份以来,伴随着大盘指数的持续走低,大股东增持再次掀起高潮,同时,当月的产业资本实现了净流入。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市场调剂已经邻近底部?对此,本刊基于市场层面联合相干数据分析,意在为投资者把脉此轮增持潮是否能够预测市场完成筑底。
推荐浏览
- 西部地区有望成牛股摇篮任志强已成地产界悲情符号京东方百亿融资计划漏洞百出中国城市雷人口号频出李小鹏今日京城摆婚宴(图)[微博]郎咸平:中美汇率风波本相
- 伦敦金融市场协会:卖空交易并未更具风险
- 评论:新兴市场股市估值更具吸引力
大股东们再次举动,引发了新一轮的猜测。
继5月的增持潮之后,7月产业资本的进场有再次演绎成“增持潮”的可能。据数据统计显示,仅7月1日至7日的一周时间之内,便有8家公司的大股东或高管增持本公司股票。
这次增持潮是否意味着市场见底?对此,接收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广泛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目前所呈现的增持尚未形成主流趋势,因此远远形不成大盘向上的合力。
大股东增持潮再现
数据统计显示,仅7月1日至7月7日的一周之内,就有包含中国南车(601766,股吧)、武汉健民(600976,股吧)、威海广泰(002111,股吧)等8家企业公司的大股东或高管增持公司股票。在此前的6月份,也有7家公司大股东或高管增持。
7月初的火热增持,让人不禁联想起此前5月份各公司大股东的增持潮。当时,共有近3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其中包含贵州茅台(600519,股吧)、中金岭南(000060,股吧)、南通科技(600862,股吧)等公司。
在5月的增持潮中,便有业内舆论认为当时大股东的增持目标性相对较强,而且多含有作秀成分。以当时贵州茅台的大股东增持而言,大股东增持股份的比例仅占总股本的0.0044%。这极其渺小的比例,被认为是增持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数据显示,从2009年12月开端,贵州茅台的股价一直持续下行。特别是今年4月2日,其2009年财报颁布当天,由于利润降落,茅台股价从开盘时的158元跌至收盘时的152元。此间曾有业内人士猜忌,贵州茅台当时的增持更多是出于护盘的考虑。
“茅台前十大股东里,多数是基金,控股股东增持也有利于加强基金的信心,避免场内中长线资金的变更。如果恐慌性下跌造成基金出逃的话,那么茅台股价再想回至180元的高位,简直是不可能的。”上述业内人士当时如是向本报记者说明茅台大股东的增持行动。
“买股票比并购有效率”
“除了护盘,另外大股东们也想在股价相对低点时,集中股权,因此增持。”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韩浩分析认为。事实上,7月份大股东们的集中进场,也不消除类似的情况。但是多数公司大股东的增持,也与公司所处行业以及事迹有关。
比如近期增持的中国南车,其2009年年报显示,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公司净利润都是属于持续增加状态。其中,200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亿多元,比2008年增加3个多亿。
另一家大股东在6、7两个月都有增持的精工钢构(600496,股吧),其企业利润也是一直处于相对稳固的状态。
即使2009年事迹欠佳的公司,大股东也是出于对行业以及公司未来的信心持续增持。
据威海广泰2009年年报显示,2009年其营业收入约3.9亿元,2008年营业收入约为4.4亿元。2009年较2008年降落了11.35%,而同期200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比2008年降落23.14%。
威海广泰董秘助理邓扬锋在接收《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对此的说明是,大股东增持首先可能还是对公司的未来比较有信心。“作为航空地面设备制作企业,我们与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盈利状态的好坏息息相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