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国内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摸索和改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大型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的重组调剂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等得到改良,汇率改革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夯实。整体上看,汇改的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21日起,对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履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框架和内涵不断得以完善
1、动态趋向合理均衡汇率程度的机制逐步形成。1978年以来,国民币汇率程度总体上经历了先贬后升的过程,先从2.8元/美元逐步走贬,而后从1994年初的8.7元/美元升至2005年7月的8.11元/美元,再到2009年底的6.85元/美元左右。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2005年汇改时国民币对美元日波幅是0.3%,2007年扩大至0.5%。市场主体开端通过国际收支、外汇供求等因素动态“寻找”合理均衡的汇率程度。
2、汇率定价更加按照市场供求关系。1996年底国民币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2001年以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跨境融资等资本流动渠道逐步拓宽,外汇供求关系逐步理顺,贸易投资和个人持有和应用外汇更加方便,外汇供求关系逐步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
3、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从1994年之前的官方和调解市场双重定价,过渡到银行间外汇市场询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外汇市场加快发展,市场主体在汇率中间价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根据对外贸易和投资日益多元化的格式,汇率程度逐步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长远和基本的利益,应当持续保持
履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适应新的发展和开放格式的必定请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请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市场体制完善过程、金融监管程度进步和企业蒙受才能相适应,应当持续保持。
1、是增进结构调剂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基本请求。汇率代表了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汇率固定虽可在必定时代内方便微观主体的经济核算和风险管理,但长期与供求基础面脱节会扭曲国内外相对价格比价关系,侵害资源配置效率,使内外经济失衡抵触不断积累。我国履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施展汇率浮动的资源配置作用,机动调节内外部比价,领导资源向服务业等内需部门配置,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减少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附,更多地依附内需来发展经济,增进经济可持续平衡发展。
2、是加强和改良宏观调控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抓住了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增进,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经济运行中也开端呈现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加过快、流动性过剩、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上升等问题。同时,跨境资本流动范围日益扩大,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机动性的挑衅不断增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固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等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情况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有助于进步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良宏观调控才能,克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下降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3、刚性的汇率制既缺乏应对危机的机动性,也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国际经验表明,中型和大型经济体长期处于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盯住单一货币是难以持续的,容易遭遇危机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中,汇率僵化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小国把货币与大国挂钩影响不大,而大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互影响作用大,固定的汇率易成为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藉口,客观上请求大国汇率政策应具有调节的机动性。我国保持并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有利于保护自由贸易环境,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有利于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会期和国际经贸环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