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二:是否该公开量化模型
量化投资中,模型是要害。标准的量化基金即是将投资专家的思想、经验和直觉反应在量化模型中,利用电脑帮助人脑处理大批信息,并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翻阅季报,却难找到关于量化模型选股的具体介绍,无怪业界戏称量化模型现仍处“真空地带”。
有券商基金分析师表现,投资模型本身的质量,是量化基金最核心的竞争力。“但为何量化基金很少在信息披露中公开其量化模型根据?”他认为,国内基金管理人更多的是将量化策略当作传统投资的补充。该人士持续表现,在阐明书中,基金本身就没有将自己定位为真正意义上的量化投资,这可能源于基金行业的制度问题,“基金公司在报批基金产品时,往往会一次申报几只,但等到某只基金获批时,投研团队并不充分,造成基金管理人员匆促上马。”或许这也能说明,为何看不出上述量化基金的投资报告与普通基金的投资差别。
此外,业界也有观点认为,量化基金的投资模型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一旦披露难免遭遇“跟风”。
质疑三:海归掌门人能否适应国内环境
纵观多数量化基金的“掌门人”多有海外背景,富国沪深300加强的投研团队核心人物李笑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华尔街工作。中海量化基金经理李延刚,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硕士。嘉实量化阿尔法基金经理陶羽,曾任美国高盛公司定量分析师,美国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定量分析师、基金经理。光大保德信量化基金经理袁宏隆,美国南卡罗莱纳国际商业研究硕士、台北淡江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学士。南方策略的基金经理刘治平也是来自华尔街,曾先后担负香港巴克莱投资银行可转债交易总监、美国纽约贝尔斯登可转债对冲基金经理及美国纽约美联投资银行权益类自营投资董事总经理。
对此有基金界人士指出“量化基金属于新兴产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基金经理的技巧经验还需要服中国的水土才行。”
材料显示,量化基金的传奇人物是管理大奖章基金的西蒙斯,在1989年到2009年的20年间,西蒙斯平均年回报率高达35%,超出了索罗斯和巴菲特同期的表现。有研究量化基金人士说道,“西蒙斯本身是数学范畴的大师,因而他本人的模型非一般人能够复制。更何况,西蒙斯从不雇用华尔街人才,在投资上强调不停地交易换手,捕捉大批的投资机会。”反观国内量化基金,往往宣称应用“稳健优化”方法获得最优组合,以实现较低的换手率。
业内人士指出,量化投资在海外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量化基金当前在650多只基金产品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但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器重,可谓方兴未艾,随着更多的量化基金不断推出,量化投资将成为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又一趋势,其发展远景十分良好。作为“舶来品”,但愿“洋为中用”中施展其所长,真正为中国的投资者供给优质的理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