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接收媒体采访时表现,国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国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当前,我国不具备汇率大幅波动的基础,有条件保持机动的汇率机制,也可以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程度上的基础稳固。
今年6月19日,中国国民银行发布进一步推动国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国民币汇率弹性。对此,易纲说,中国作出这个决定,重要是基于国内的考虑,自主作出了决定。中国履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最好选择。中国保持这一选择。

- 长三角地区蚕桑养殖量大幅降落中钢协:大批钢企下半年或亏损长沙国税分支机构爆炸系人为制作上海开发商宁扔4000万要退地地球最怪异大桥 天津永乐桥上榜[微博] 网友实拍税务所被炸现场
- 港股步入随机波动区间 获利难度进步加大
- 张赛娥:九月份期指来不及平仓 或令市况添波动
- 银价波动幅度堪比黄金 提醒风险大购买需谨慎
- 胡晓炼称人民币跨境业务具市场基础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下行80个基点
- 25日创业板指大幅收跌2.8% 但新股首日表现亮眼
- 高盛:仍然看涨商品市场 短期波动或较大
- A股再现放量普涨 沪指大幅收高55点报2661.71点
易纲表现,目前国民币汇率离均衡程度,比十年以前已经近了很多。所以,现在汇率不具备大幅波动的基础。
对于国民币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预测,易纲称,如果有国家选择国民币作储备货币,我们也不阻挡,这是市场需求。“但是,我们要谦虚谨慎,还要韬光养晦。我们不去使劲地推动,我感到这是一种最好的、最优的选择。”他认为,目前国民币离储备货币差得很远。
易纲说,早在1993年,我国就决定了使国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这一最终目标。易纲说明称,从理论上说,一般的可兑换货币,其汇率机制应当是机动的。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或者一个比较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它最终应当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
他说,我国国民币可兑换还没有一个官方时间表。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很大,发展又不平衡,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认识的统一上也更加艰苦。
易纲认为,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比较小。他分析称,今年美国经济增加大概在2.5%-3.5%之间,日本应当是正增加,甚至比2%还要高一点,欧洲可能在0.5%-1.5%。易纲认为,这样的成果确定称不上“二次探底”。他同时提示,美国的房地产和就业情况还存在许多不断定性。
易纲表现,中国经济增加全年可达9%以上,这应当说是相当高的增加了。易纲说,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增加率确定应当逐步慢下来。而另一方面,环境和资源的束缚已经到了空前紧张的时候。他指出,中国经济更应当关注增加的质量,这就是现在要调结构、转变发展方法的原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