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去年6月10日,证监会颁布了IPO新规,并自6月11日起正式施行。从桂林三金开端,新规履行至本周,恰好刚满一年。这一年里,在新的发行制度下,共有256只新股完成了IPO并顺利挂牌。这一年,新股定价的“市场化”从以往严守30倍上限的极端,走到了“坐地起价”的另一个极端;那些发行新股的公司圈着大批的超募资金,“闲”得无事可做。《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获悉,证监会筹备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工作。
在去年6月IPO重启之前,新股发行有一条“军规”——发行市盈率绝不超过30倍。新规下发行的第一批新股桂林三金等,市盈率依然很少超过40倍;三个月后,随着创业板第一批新股开端发行,发行市盈率广泛攀升到50倍-60倍之间。 从去年12月上市的28只新股看,发行市盈率超过60倍的就有14家,占50%。其中,金龙机电创出126.67倍发行市盈率的历史最高纪录,阳普医疗也高达108.7倍。
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程度不足20倍;深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33.8倍,其中主板28.06倍,中小板43.35倍,创业板65.94倍。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股重新开闸以来已完成IPO上市以及完成IPO等候挂牌的269家公司,通过IPO募集到的资金合计约3995亿元,超募整整2000亿元左右。
那超募的2000多亿元,绝大部分依然闲在那儿。大批的超募资金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好项目,又不能用于非主业,这使不少公司打擦边球,以改良办公环境、建设总部、建设研发基地之名,爆发了买楼、买地的激动。这引来了很大争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