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华谊模式
华谊最赚钱的电影大多都来自冯小刚,虽然口碑遭遇滑铁卢、股价动荡让王中军所料未及,但从商业角度考虑,《私人订制》实际并未让人失望。
在今年11月上海的一个广告行业论坛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时代周报记者查询上市公告中,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名字分别为“王忠军”、“王忠磊”,华谊未回应两人是否改名)便表达了对《私人订制》吸金能力的厚望。正是这次的发言,引发了舆论中“《私人订制》广告植入达8000万”的说法。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记录,王中军当时的原话是:“《私人订制》的植入广告创造了所有电影的最高纪录,之前我们有一部电影是8000多万现金的植入,而这部戏已经超过那部戏了,这个数字我们团队说别说,希望还是留一点空间。我估计未来(想)要更多的钱(广告)吧。”不过华谊兄弟集团公关负责人曹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华谊官方并未披露过《私人订制》植入广告收益,具体数据应以今后公告披露为准”。
回溯过往的冯小刚电影,《手机》植入广告获利仅700万元、《天下无贼》达到4000万元、《非诚勿扰》时已高达5000万元。《私人订制》植入广告包括剑南春、红牛、珍爱网等十多个品牌,广告数额或将创下冯小刚个人导演作品的新纪录。
与此同时,华谊授权北京卫视在2014年1月推出一部名为《私人订制》的大型季播电视真人秀,据悉第一阶段总中标额超过1亿元,其中冠名权售价4500万元。此前王中磊称,除了收取授权费外,公司还将参与节目收益的分成。
众所周知,华谊以影视业务为主导,根据华谊2009年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电影业务方面,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电影,在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票房分账收入18896.50万元,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华谊兄弟坦承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2010年,《唐山大地震》上映25天票房便破6亿,同年12月22日上映的《非诚勿扰2》有一半票房算入2010年。据当年媒体信息披露,华谊兄弟2010年的票房纪录为17亿元。2011年全年,华谊卖得最好的电影依然是上一年末上映的《非诚勿扰2》,国内票房为4.7亿元(并不全部计入当年收入)。在冯小刚几乎缺席的局面下,根据华谊兄弟2011年年报显示,“电影业务收入下降67.02% ”。
冯小刚与华谊的合约也体现了其非凡意义。冯小刚是华谊签约导演,与大多数导演与华谊的合约不一样,冯小刚算华谊的员工,只给华谊拍电影,而且不管有没有电影出来,他都要从华谊领工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视制作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像冯小刚这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是影视公司的“核心产品”,华谊用这样的合约确保了对冯小刚作品的所有权。如今,这一模式被其他影视公司效仿。“比如光线跟宁浩工作室签约,无论宁浩是否有作品,光线每年都需要向其工作室支付500万元。”他说。
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合作超过了15年
个人片酬涨了50多倍
冯小刚与华谊的合作模式是五部电影一个合约。最新的“五部约”从《1942》开始计算,冯小刚本人确认“还有三部没有拍”。此外,在华谊每年投资的非冯小刚电影作品中,冯小刚至少要在其中一部中署名艺术总监或监制。
为华谊创造价值的数年间,冯小刚自身的身价也水涨船高。1997年拍摄《甲方乙方》时,葛优片酬60万,冯小刚片酬只有葛优的一半,但在固定片酬加票房分成模式下,他最终拿到117万;《夜宴》和《集结号》都带给他上千万的收入;《唐山大地震》拿下6亿多票房,冯小刚拿到了创纪录的6000万。15年间,其片酬涨了50多倍。
“还有三部,可能还要拍一阵子呢。但确实很想休息休息,以利再战。”冯小刚这样回答时代周报记者。伴随其镀金时代而来的是冯小刚近几年频繁的“疲惫之声”。早在去年2月,冯小刚曾发微博称:“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也许真的到了要和它说分手的时候了。”随即引发华谊股价震动。或许是前车之鉴,冯小刚并没有针对时代周报记者所提“五部约”满之后的续约问题给予正面回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