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张静初的演技没有说服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偏偏又是徐帆呕心沥血、出色绝伦的“入魂演技”。如果我是剪辑师,我也会按现在这么剪——— 徐帆的戏能留则留,张静初的能删就删,许多重头戏蜻蜓点水带过,就连很可能比母女重逢更有戏的姐弟重逢干脆完整略过,电影内在的“气”也就散了。
幸存者靠亲情弥补黑洞母亲徐帆演出逼真魂魄
不过,冯导还是更成熟了。在“精力的创伤难愈合”之外,《唐山大地震》还有探讨中国人信仰空前缺失的暗藏命题。这就是大手笔!1976年抗震救灾结束后紧接着的是9月份毛主席病逝,即那一辈人信仰崩溃的标记。在信仰崩溃后,饱受创伤的地震幸存者们用什么来弥补心底的黑洞呢?冯小刚给出的答案是亲情。这基础上是最且唯一具有可操作性的说明。徐帆那条线完善地演绎了亲情是怎样重新撑起未来的。但被“抛弃”的张静初那条线,用亲情仍不足以自圆其说———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前文提及的演技问题。
此时冯导又若隐若现地给出了第二条说明,即:支撑幸存者挣扎图存的是生命本身。这样就非常好懂得了。童年的张静初在石板下,听到了母亲的决定后哀莫大于心逝世,之后所激起的叛逆与报复心,让她获得了空前强盛的求生愿望与生命力,因而幸存下来———这与后面坚决要保护自己的骨肉也形成了照顾。正因为生命本身是她在信仰崩溃后重新来弥补心坎空洞的支柱,因此她必定要活下去。此时,她渴望生命力的“母性”,与徐帆当年那种“人性的母性”有了共鸣,使得最终两人的和解合理且煽情。遗憾的是,冯导的布局很好,徐帆为母亲一角融入了难以言喻的逼真魂魄,但故事线另一头的张静初却撑不起来。所以,《唐山大地震》在最后关头想飞,却找不到能拔高的隐形的翅膀,终于还是没能在情感上再创新高。
综上所述,即使《唐山大地震》仍存在着《集结号》“一半战斗片,一半苦情戏”的缺点,但至少“灾害片”的那一半非常出色,而“苦情戏”至少也有徐帆那一半无可挑剔。那么,3/4都是好戏,《唐山大地震》就应当算是好戏。恭喜徐帆,恭喜冯小刚,也向32年前经历了如此深重灾害的唐山国民致以最高尚的敬意!
南都特约评论员:毕成功
链接
香港明星发言热荐
为争取更多香港观众入场,片方于本月初在香港率先举办四场小范围试映会,许多圈内名人、香港媒体均在试映观众之列。不少香港明星观影后在微博或博客上挥泪推荐。
杨千桦:非常震动,非常激动,看完后更提示了自己活着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血浓于水!
丁子高:今年必看的电影。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电影哭了。盼望微搏的朋友必定要去看,去懂得历史,去感受人与人的真情吧。
查小欣:特技后果做得十分逼真,很震动。撑了半个小时,眼泪已失控流下。《唐山大地震》不单带来视听的震动,更带来IM A X以外人心的震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