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与母亲、姐姐与养父母,在那场灾害之后都遭遇了什么,如何重逢,是这部电影的讲述重点。亲爱的观众,这不是一部纪录片。
南都讯 记者朱燕霞 发自香港 冯小刚虽然在内地几乎出手必胜,据统计,他执导的作品内地票房累计超过10亿国民币。但香港观众却不太待见冯导的作品,以至于冯小刚去年在香港电影节中发“怨气”,称“华语电影做好内地市场就可以了”。《唐山大地震》22日将在香港与内地同步上映。几场内地试片过后,不少观众泪流满面,感叹并称赞,香港的观众对这部拥有5亿票房抱负的冯小刚作品又买不买账呢?该片昨夜在香港首映,南都记者在现场第一时间收集观感。
没入场的 “认为是纪录片”、“没兴趣”
昨晚6时许,影院大堂已经有观众等候入场。记者发明有若干观众来自内地,他们表现,错过了当地的首映,专程跑到香港一睹为快。也有若干香港市民在海报前经过或驻足。一位年约五十的阿伯说,他不打算看这部戏,因为“听起来太惨情”,他对香港年轻人对该片的接收程度不太乐观,“后生一辈不太懂得那段历史”。阿伯的推测在两位年约20岁市民的采访中被印证,她们表现:“教科书上讲过呢件事。不过唔知部戏讲乜,都冇乜兴趣知。不如睇下笑片啊爱情片,轻松啲。”并非所有香港年轻人对内地某个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不感兴趣,一位看过《南京!南京!》的小伙子刚开端也说对《唐山大地震》不感兴趣,理由很特别,他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吗?”当记者说明这是剧情片时,他则表现会考虑和家人一起来看。
看完片的 泪点笑点都get到,“绝不扫兴”
据悉,该片在香港也同样上映国语版。记者在电影散场后随机采访了数名观众,受访者都认为电影很感人,评分都在4.5分以上(其中有3位打出满分)。张静初与妈妈重逢的一幕被评为最感人的一幕,陈道明说“大学也出了不少废物”这一笑点也让香港观众颇为惊喜。“85后”何小姐打了满分,表现观影途中不时听到周围人拿纸巾的声音;“80后”杨先生则表现十分激动,对几个笑位的安排更赞是“出奇得意,让人温暖”。杨先生表现,入场前并不太懂得这套戏,而看过之后感到是:“看完比未看的感到更好,因为之前没有期望,看完后绝对不会扫兴,有惊喜。”
火线分析
冯导驾驭情感的佳作《大地震》好戏3/4
《唐山大地震》还是超乎预期的。这是《一声叹息》以来冯小刚导演驾驭情感的最佳手笔,虽然煽得颇为激烈,但基础借助于关联剧情的小道具(如番茄、遗照、书包等),比平地起波涛的《集结号》要聪慧许多。当然,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让观众哭成一片泪海,是不是真的高级?类似的情况在《十月围城》和《海洋天堂》时见识过,周围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莫名其妙地让我偶尔出戏。
失散的亲人无任何互动张静初演技欠缺说服力
从剧本结构上看,《唐山大地震》存在先天的致命伤,这也是原著小说《余震》遗传下来的软肋:由于震后救济时的一个选择,一家人就此分作两家,漫长的32年里没有“谁找谁”或“谁躲谁”的互动,两根线便在漫无关联的信马由缰中各走各的。最后用汶川地震“强逼”两条故事线合龙,不自然感在所难免。
冯导深知这一点,所以想到了一些解决方法。让张静初的养父陈道明与她亲弟弟产生微弱的交集属于小聪慧,本该真正有效的是张静初一路上的经历。她从大学时代急于寻找精力寄托而恋爱、到含辛茹苦生下女儿、再到向养父坦率当年的苦楚记忆、最后目睹汶川一位母亲的决定而明白了当年生母的无奈。如果这三个层次完整按导演设计的意图表现出来,本可以成为电影内在的一口吻,把“物理的灾害好修复,精力的创伤难愈合”的核心议题论述得更明白、更完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