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影之痛
不到20人拥有编制 最小的已40多岁
当年,峨影厂的中青演员数一数二
太多人曾经怀揣着电影梦投身峨影厂。演员剧团团长雷汉也是其中一个。雷汉1987年正式到峨影厂参加工作,那正是峨影厂最光辉的时代。据雷汉回想,当时全中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电影制片厂,全国每年所有的电影都出自这几家电影厂。“当时峨影厂的中青演员实力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的确,潘虹、朱琳、祝延平、孙淳……然而,随着电影走向市场,人才流失,如今,只有他们的人事关系还静静躺在峨影厂的档案库中。
如今,决心将演员们推向市场
真正拥有编制的演员,现在不到20人,其中最小的演员已经40多岁。“长期缺乏新鲜血液,是峨影厂遇到的最大障碍。”雷汉告诉记者,四川演员的生存现状可以用非常艰辛来形容,很多条件很好、演技出色的演员至今仍然没有机会走进更大的舞台中,这重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电影市场本就比较闭塞。而最令雷团长苦恼的还要数演员的流失,剧团好不容易将一个演员培养成形,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单位就会把这些演员挖走。雷汉回想,演员剧团也曾一度揭不开锅。“我曾经在过春节的时候亲自代表峨影厂到省扶贫办,恳求省上拨款给峨影厂的员工一些补贴。”
面对如此艰巨的局面,雷汉痛下决心,只有改革才干救演员剧团。2005年,雷汉开端在全省各大影视学校和文艺团体签约新演员,并将演员们推向市场,“来四川拍戏的外地剧组都会直接到峨影厂来挑演员,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就来我们厂挑普通演员。这无疑为四川的演员与外来剧组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双向平台。”雷团长骄傲地说道,“每年能签30多部影视作品。外来拍戏的剧组都感叹,全国的电影厂演员剧团,也只有峨影厂还如此风风火火了。”
峨影掌门
一年拍十部电影,每年一部商业大片
“峨影厂最大的问题在哪儿?体制落伍!养一群人等电影拍,遇到(90年代末)全部电影行业低谷,必定出问题。”昨日,走马上任的峨眉电影团体董事长、党委书记、峨影厂厂长何世平接收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峨影人有过繁荣,现在老职工的幸福指数低了,如何改良?我们正在想措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拍好的商业片,电影最终要走向市场,票房才是硬道理。峨影厂很久没有出过一部优良的影片了,这也是峨影厂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今后两三年主打创作
何世平说,在今后两三年中,他将带领峨影厂投入到电影的创作中去,他的目标是前期投入的几部电影力保不亏损。
何世平的第一步动作便是投入3000万拍摄电影《林徽因》,这部由高晓松创作剧本的电影目前已经断定将由关锦鹏执导。何世平用“一个很大的赌注”来形容这次投资。“这部片子至少要收到1.3亿的票房才干盈利”,何世平的压力不小。今后,何世平还打算以一年10部左右的速度拍电影,“每年拍一部商业大片。另外,也会多用这次和《让子弹飞》合作的模式,峨影团体虽然只占全片投资10%,但稳赚不赔。更多的是筹拍中小成本的数字电影,尽量启用厂里的员工。”何世平流露,明年峨影厂还有打算拍摄一部武侠片《青城19侠》。除了接二连三的商业片,何世平还将持续延续峨影厂擅长拍摄人文关心影片的精良传统,关于四川灾后重建的《羌笛悠悠》和宣传抗震救灾的《点名》也正在筹拍当中。
所有一切都得面向市场
何世平告诉记者,“现在峨影厂共有900多名员工,然而这其中有600多个人都是离退休员工,剩余的300多名员工,有100多人都参加到了“北漂”的洪流中,真正留在峨影厂中工作的员工只有不到200人。200多人怎么能够赡养900余人?我现在是冷静并理智的,我们回不到等电影养员工的“打算经济模式”,只能让峨影厂到市场中去。演绎、设备、制作都得面向市场。”何世平说道,他很赞成峨影厂演员剧团的运营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