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土部门开始史无前例地高调宣布进行清理闲置土地的运动。8月19日,国土部举行通气会,公布官方调查结果,截至5月底,全国上报的闲置土地2815宗,面积达16.95万亩。超出预期的闲置土地面积和宗数让人们震惊,而10月底前完成清理的命令似乎又让人感到振奋。
然而,如果仔细检视过往类似行动的效果,理智的人们实在很难乐观起来。闲置土地(或曰囤地)问题由来已久,正如相关数据所揭示的那样,闲置时间最长的将近20年。在过往的几轮房地产调控中,有关部门也曾祭出打击囤地这一招,虽然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抓了几个典型,处罚了几家公司,但执法大多以猫鼠游戏而告终,大多数违法行为并未得到纠正,开发商靠囤地致富的痼疾依旧。此次公布的闲置土地之多、闲置时间之长,就是此前运动式执法低效的明证。
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成堆,而最严重的环节恐怕还在土地市场。对于一个并无太多技术含量和产品创新空间的行业,赚取超额暴利别无他途,唯囤地囤房耳!这早已不是个别开发商的操作秘诀,而是全行业的头号经营规律。当然,这一规律要想起作用,前提是逾越法律。如果现行的法律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囤地囤房这种并不高明的经营技巧就不会有用武之地。
根据1999年的《闲置土地管理办法》和2009年国务院《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闲置土地两年的依法收回,闲置1年的按20%征收闲置费。法律法规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断无模糊和争议之处。如若严格执法,囤地不但难以获利而且风险极高。另外,根据土地增值税清算方法,就算是满满当当地利用了时间差,土地增值收益最终也会被税收拿走一大部分。因此,开发商之所以能够通过囤地囤房这种并不高明的手法获取暴利,根本原因在于法纪松弛,现有法律法规几乎成了废纸。
回到此次清理运动上来,我们发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依法办事,就无法避免它成为又一次猫鼠游戏。要彻底根治土地市场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乱象,非要从若干方面正本清源不可,断不能指望这种运动式的土地执法行为。
首先,清理闲置土地应该成为一项日常性的执法,而不能将其异化调控房价的一个工具。
将法律变成工具,就会陷入运动式执法的陷阱,它表面上是在严格执法,事实上却严重违背了法治精神。执法的松紧,由一时环境和行政长官的意志决定,变成了事实上的人治,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一场猫鼠游戏。
以此次运动为例,执法的出发点在于调房价,而清理期限定在今年10月底。如此一来,开发商一定会集中精力揣测执法者的心态,如果执法者认为目的达到或期限已到,执法很可能随之结束。开发商理性的态度就是向老鼠学习,一“扛”二“躲”,待猫儿们撤退,违法变得安全了,再出来活动不迟。
因此,法治的精髓不在于雷厉风行、严格执法,而在于违法必纠的日常性执法。
其次,执法的对象应该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及部分官员,而不是开发商。
中国的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地方政府垄断,是市场唯一的卖方。由于地方政府在这一市场上有复杂而巨大的利益,开发商囤地虽然是出于谋利动机作出的违法行为,但这一违法行为能得以实现,靠的是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放纵,甚至是合谋和怂恿。这其中,又夹杂着腐败官员的个人利益。
因此,仅将炮口对准开发商,而不深挖其背后的力量,无法击中主要矛盾,效果也一定不会好。只有将主要炮火对准地方政府和部分腐败官员的扭曲性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开囤地利益链的这个死结。
第三,信息要完全透明,执法的架构要从根本上改进。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将各城市囤地的面积、宗数、每个地块具体的情况全部予以公开,才能让全社会监督清理的进展和效果,让清理工作在全社会的眼光下进行。国土部此次仅公布面积和宗数,不公布名单,更没有每一地块的具体情况,让人失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