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富士康事件、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更,外资撤离中国言论甚嚣。 事实是否如此?21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给出否定答复。他说,根据最新调查,众多关于外资将“撤离”中国的说法言过其实,中国市场仍然是外资保持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中国仍是投资重点地区
卢中原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制作业迁往中国周边国家引来广泛关注。最近的富士康事件后,又有议论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一些外资要将制作业转移出中国。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的最新调查显示,事实并非如此。这项针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外资企业仍然选择持续向中国内地进行产业转移。调查表明,外资企业之所以持续看好中国,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宏大的国内市场;其次是中国的范围经济优势。
“宏大的国内市场和范围经济有着批量下降成本的潜力,所以即使劳动力成本再提升,也可以通过范围经济效益来抵消劳动力成本增加。”卢中原说,这一点,让外资在中国内地仍然看到了强盛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感到中国还是国际产业分工链中的重要一环,是转移的重要地点。
现实也正印证着卢中原的观点。在20日到23日举办的徽商大会期间,一批产业转移项目纷纷签约落户安徽。其中,全球最大包裹快递公司UPS将亚太最大的服务共享基地建在合肥就是典范代表。21日,UPS与安徽省签订了一项新协议,正式入驻安徽合肥建设其亚太区最大的服务共享中心,这是该公司在中国拓展快递和供给链网络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安徽省承接现代服务业外包转移的重要项目。
UPS亚太区副总裁郭若谷表现,从全球速递业看,北美虽然是最大的市场,但亚洲市场的增速却最快,远超北美。这是因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公司有着宏大的融入世界经济的需求。公司之所以最终选择中国安徽,就是因为重视这里的宏大市场需求,以及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等相干政策支撑和人才凑集的优势。
未来三大转移成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产业转移并不是把劳动力成本作为唯一的选择。有市场驱动型,也有以国内市场作为重要投资目标的跨国公司。这种情况下,国内中西部这样一些地区,它的优势和作用会逐步加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目前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也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并不是仅仅依附劳动力的优势,还有长期的经济成长的成长性。
8年前就从上海将其总部转移至合肥的联合利华公司对此感受最深。联合利华大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说,这八年来,联合利华发展很快,现在公司在安徽有超过100亿元的生产才能,上缴税收超过10亿元。
与过去大批转移低端制作业不同,最新的调查也显示,随着国际新兴战略产业的兴起,和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新一轮技巧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国外向中国产业转移的重点也产生了变更,不再是低端制作业,而是包含区域研发中心、高端制作业,以及为这两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三大重点”。
卢中原说,这三大转移重点反应了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优化增加方法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承接方向。
卢中原认为,这三大产业转移方向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衅。特别是在外资加大对中国研发、制作和服务业的三大重点转移背后,这些企业市场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和制作本土化的新动向,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构成较大要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