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懂得为“3+1”,即在保增加、调结构和控通胀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同时又要有效防备金融风险
“中国的各种货币政策,目前都保持着弹性和余地,可以做到松紧有度。”这是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关于货币政策的最新表态。
该如何懂得货币政策的“松紧有度”呢?其实就是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更形象的说明,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货币政策要在保增加、调结构、控通胀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防备金融风险也是不能疏忽的重要一极。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看,保增加是没有问题的,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就成为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其中调结构和控通胀是重中之重。
有必要再重温一遍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2009年12月7日颁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货币政策作出了最权威的定调:持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今年年初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除强调持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还提出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进步政策的针对性和机动性,特别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安稳较快发展、调剂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并提出更加重视进步经济增加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推动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和经济结构调剂。
简言之,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懂得为“3+1”,即在保增加、调结构和控通胀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同时又要有效防备金融风险,实现的道路就是货币政策的松紧有度。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极高的调控艺术。
保增加不放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密切跟踪分析形势,始终保持苏醒头脑,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发明新情况、新问题,未雨绸缪,冷静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这就请求货币政策“保增加”的力度不能放松。
从国内前5个月的数据看,目前保“八”忧虑已明显削弱,回归常态的经济也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奠定了基础。这从年内已开端的对房地产严格调控以及下半年为节能减排达标而愈收愈紧的产业政策可略见一斑,也让加息预期趋于弱化。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认为,发布重启国民币汇率改革,就表明中国政府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克服,经济已经回到正常轨道。但他指出,经济政策是有持续性的,汇率政策的回归并不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会转变,只是局部性的调剂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大。
调结构要发力。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已刻不容缓”,所以要调结构;而调结构请求信贷投放有保有压。比如最近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计划,提出要抓住有利机会,把解决中长期问题、实行区域计划与制定“十二五”计划有机地连接起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此来看,调结构确定会成为今后货币政策重要的发力点。
中国银监会近日请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节能减排和淘汰落伍产能项目信贷和融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摸底排查,并在6月底将摸底排查情况报告给监管部门。
这一信息显示,虽然央行目前在货币市场上的压缩力度已经略有放松,但信贷政策还比较严格,特别是对节能减排和落伍产能的信贷把持。业界预测为了实现调结构的目标,这种“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可能在短期内得以保持一段时间。
除去淘汰落伍产能外,房地产业因为牵涉的高低游产业众多,因此对它的调控被看作是调结构的另一个发力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现,克制房地产过快上涨的政策还会持续,而且在下一阶段将会演变、不断扩大到政府把持的政策性住房上。另一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则认为,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信号要非常明白,要用2-3年时间来消化房地产泡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