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西湖农民杨友德承包的25亩地被征用,因补偿没有谈妥,他拒绝搬出,征地拆迁方多次放话要强迫拆迁。为反对强拆,也为保证自身安全,杨友德仿照电影《阿凡达》中纳美人的做法,在承包地里搭起一座“炮楼”,用自制的土炮两次击退了拆迁队。(6月7日《长江商报》)
不难想象,如果不是被征地拆迁方逼到了绝境,杨友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如此“英勇”的表现。这个看起来十分“解气”的消息,其实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甚而凸显出了一种不无可怕意味的危险偏向。
在杨友德的记忆和视野里,他必定耳闻目睹了太多的政府与开发商联手强行征地、强迫拆迁,以及百姓为抗拒强征、强拆而流泪流血、葬身殒命的故事。杨友德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身为一介农民,即便聚集起全部家人和亲朋的力量,即便能够自制出“威力惊人”的土炮、“燃烧弹”,如果具有政府背景和开发商实力支撑的征地拆迁方下决心强征强拆,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杨友德一方。明知势不能敌而决意与之对抗到底,阐明杨友德已经建立了“人在地在,人亡地亡”的信心,也阐明他已经陷入了彻底的失望。
在一些处所,政府和开发商联手强行征地、强迫拆迁时的态度有多么蛮横,手段有多么暴虐,被征地、拆迁的居民就有多么被动和无助,他们抗拒强征、强拆时的心态就有多么失望,手段就可能有多么惨烈。今年1月29日至2月12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看法,现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很可能被前者代替。在此背景下,不少处所痛感“时不我待”,强征、强拆明显加大了力度、加快了进度,强征、强拆的手段更加暴虐而极端。与此相应,居民抗拒强征、强拆的手段也可能变得更加惨烈而极端。杨友德自制土炮抗强拆,最终无论是获得险胜,还是被更强盛的暴力一举压服,都很可能产生必定的暗示效应。如果像杨友德那样“武装抗暴”之事越来越多,由征地拆迁演变升级而导致的流血悲剧势必也越来越多,其严重成果不堪假想。
严格说来,从饱受诟病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到已向社会征求看法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再到人们等待出台的专门针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与补偿的法律法规,都应当对征地拆迁行动予以强力束缚,对居民获得补偿的标准与程序予以明白规范。上个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请求各地不能强行实行征地,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请求必须妥当解决;各地必须在今年6月底前颁布征地补偿标准,标准偏低的地区必须尽快调剂进步。从理论上讲,征地拆迁方只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居民进行补偿,居民一般都能接收,如果不能接收,双方可以诉诸法律,由司法机关进行公平裁决,而后由履行机关依法履行。如果都能循此渠道解决,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开发商断不敢随便实行强征强拆;另一方面,经司法机关判决、获得法律支撑的强征强拆呈现之后,如果居民采用极端手段进行抵抗,一般也不会受到舆论的深切关心,不会获得广泛的道义支撑。
由暴力强征、强拆引发的各种暴力抗争故事层出不穷,表明许多百姓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公信力失去了基础的信任,对依法解决征地拆迁抵触失去了足够的信心。对于这种危险偏向,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无论如何,政府必须以实际举动重新博得百姓的信任,法律必须成为群众保护合法权益的刚强利器。绝不能让“自制土炮抗强拆”式的个案成为国民维权的常态,那样的沉重代价谁也承担不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