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揭晓的邻近和高层的频繁调研,关于房产新政即将松绑的传言在坊间热议,并且言之凿凿,试举几例:
其一,媒体报道,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各银行悄然转变此前“原则上暂停发放”的做法,重新“开闸”第三套房贷。以杭州为例,前不久一些银行出台了三套房贷款细则。其中,对于第三套房,银行大多请求首付五成半,利率以基准为基础上浮15%~20%。而上海对于二套房贷认定也开端“适度宽松”,在实际操作中以“认贷”,而不是三部委明白规定的“认房”作为认定标准;其二,《上海证券报》7月10日报道,6月底,中央高层委托有关机构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楼市调研,并且征求民间研究机构看法,据报道,参与此次深圳地区调研的本土机构房地内参的总经理尹香武向记者流露,中央较为担心现有政策对经济造成误伤。
于是,在这些真假难辨的传言下,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即将松绑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开发商、学者和机构更是断言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已经结束。而之所以有如此论调,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下滑态势的担心,在最近高层的频繁调研中,高层对中国经济下半年的走势见解谨慎,而温总理在湖北等地考核时关于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的言论,更是被很多人视为未来宏观政策松绑的一个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处所政府、开发商乃至学者们对于刚刚实行不到三个月的房地产新政提出了可能放松的断定,在某种程度上也绝非空穴来风。
的确,如果银行悄然松绑三套房贷,对于成效尚不明显的新政毕竟意味着什么可谓不言自明,本轮房地产新政之所以被誉为史上最严,无非是履行了罕见的信贷政策,对购置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进步至全球最高的50%,而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地区,银行可暂停发放购置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同时,住建部等在6月份出台的第二套房认定标准也履行了前所未有的“认房不认贷”的严格标准。因此,本轮房地产的严格程度源于严格的信贷政策,如果部分城市的银行基于形势的断定,悄然放开三套房贷,则势必会被全国各大城市的银行效仿,并演变成全国一致的“银行放水”逻辑。三套房贷放开之后,二套房贷以所谓的“改良性住房”之名放开就只是时间问题。如此,几乎可以断定,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房产新政”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因为银行再一次的“自发举动”,将面临全面溃堤和夭折的危险,所谓史上最严新政很有可能成为“史上最短”的房产新政。
可以想象,如果本次房地产新政再次夭折,最起码可以断定,房价在没有回落的情况下将再次迎来报复性的反弹。以最典范的2008年底的“救市”为例,信贷政策放松的成果不仅让房地产起逝世回生,更是迎来了极其猖狂的暴涨,银行的大批信贷通过各种道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民间资本在投资实体障碍重重的情况下借助宽松信贷扑向房地产市场,而一些企业更是放弃了本业杀入房地产,中央120多家企业,投资房地产的高达78家,由此演绎了房地产历史上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绝地回击,房价在创下了历史新高之后将绝大多数大众远远抛在了身后持续狂奔,政府多年调控房地产政策的信用饱受质疑。
不可否定,当前,中国的经济虽然不断定因素很多,但在全球经济处于艰巨复苏的后危机时代,总体形势仍然属于全球最好的。在一季度增加11.9%的情况下,基于预防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通胀对经济的要挟的考虑,通过调控保持适度的增加,全年达到9%左右的增加没有多大问题。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7月4日也发表文章指出,全球经济“不可能短时间内两次被闪电击中,中国经济减速很正常”,对全球经济的未来和中国经济的增加依然看好。我们也认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增加从来都不是问题,一些人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心的确放错了处所。中国经济从二季度开端,增加的确在放缓,但只是从一季度较快的12%左右下降到9%~10%,依然属于全球最快的经济体。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真正需要关注和下决心解决的依然是结构调剂和转变发展模式,依然是治理以高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就惶恐失措,轻易放弃调控政策,既不严正,也缺乏历史的担负。一旦全国银行都悄然放水,房地产再次迎来一次可怕的报复性反弹,不仅政策的公信力将严重受损,中国经济将真正被房地产带入万劫不复的危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