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颁布实行《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巧导则(试行)》,表明北京公租房建设迈出本质步伐。除了北京外,上海、重庆、天津、广州等城市的“民生住房蓝图”中,都相继明白了范围可观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打算。今年全国37万套公租房的兴建任务已下达。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商品房价暴涨和调控的洗礼,“大力建设公租房”已从口号落实到举动,一场范围宏大的建设热潮正在袭来。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旨在解决“夹心层”过渡性住房问题的公租房建设,不能“一窝蜂”地大干快干,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开发投资应向新移民集中的城市倾斜;其次,公租房的建设资金应当多元化,在民生的基础上保证必定的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在“名目”众多的保障房系统中,公租房如何公平、有效地解决“夹心”人群的住房问题,防止其重蹈经适房的覆辙,将考验处所政府的智慧。
"夹心层"的新期盼
今年7月,老家在河南商丘的马明磊刚从北京一所文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拥有北京户口的他最近仔细研究了新出台的公租房条例。“我现在月薪3000多,租房住得花掉1000。近几年内在北京买房基础没有可能。以我的条件,申请经济实用房也很难,所以,打算看看公租房。”
在以往的保障房系统中,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等品种基础面向本地的中低收入居民,像马明磊这样的城市新移民则被消除在外。而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处于“夹心层”地位的城市新移民范围日益宏大;其中,包含大学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并逐步融入城市的外乡人,也包含未获当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的阶段性住房支付才能不足,抵触日益浮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看法,凡年满18周岁,有稳固就业和收入起源,具有租金支付才能,本市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都可以申请公租房,不受户籍限制。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日前公开表现,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将重要通过公租房来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是阶段性的,随着收入增加,这部分人群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支付才能,公共租赁房租金程度比较适度,租赁关系相对稳固,符合他们在必定阶段内租赁住房的实际需求。”齐骥坦言。
近期,各地公租房建设计划陆续出炉。其中,重庆在未来三年内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目前,该市公租房已开工750万平方米。在北京,目前有10余个公租房项目正在建设,可供给房源逾8000套。2010年,北京将新建5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广州打算今年推出3000套公租房,同时还将考虑建设外来工公寓、安置房等。
与重要城市目前的“夹心层”人口范围相比,上述公租房建设打算依然显得“杯水车薪”。以北京为例,该市有着近510万外来常住人口,“夹心层”人群数以百万计;每年,北京新毕业大学生便超过20万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指出,北京万余套公租房远远不能满足外来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诉求,而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为难。公租房同样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街道登记轮候申请”的背景下,如何公平、公平地遴选住房群体,防止新的权利寻租,依然是老百姓聚焦的重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