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评论员十分热情地把“京津新城”和“5个颐和园”来对照,比点有点跑偏。其实二者更重要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是民营资本家投机建成的,一个是慈禧老佛爷花国家大把大把的银子建成。“颐和园”倒是不萧条,可那是花公家钱的安乐窝,京津新城呢?让那些花着公家钱掏自己的腰包肝疼肉疼的,所以萧条啊。所以说人类思想的病态更是京津新城萧条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京津新城的空的确是一种常态,但绝对不会是永远的。笔者侧面懂得到,现在北京、天津的很多销售商已十分关注京津新城楼群和锦绣香江,而且多是江浙、山东、安徽等地的人们。我的祖上就是在明朝随燕王扫北来天津的,焉能不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类似必定人口的迁徙,其实正在偷偷的运行着。您不会不知道,那里也正在开发普通住宅楼吧?
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造城时代”,并且对“空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担心,还担心把大批的稀缺的土地批出去以后,是对公共资源是宏大的浪费。这种家国情怀虽然可贵。可是换一角度想,“打扫干净屋子在迎客”也是一种创意啊!
我是一介平民,看问题角度低、视野窄。但还是想评价一下地产商和处所政府建京津新城的初衷。
合生创展作为一个国家排名靠前的民营企业,既为必定的利,更为必定的名。在中国,从商与政治、文化、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能不会想在天子脚下盖高楼会给自己带来社会效应,正确的说是政治影响。况且说,当时南北经济的差别,收购土地的那点钱对珠江来说九牛一毛,花有限的钱做十分有益的事傻瓜都愿意干。尽管他们对现实远景和艰苦估计不充分,道路有点波折,但将来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或者人家也想了东方不亮西方亮,京津新城垮了,还有知识森林岛呢!
当时的宝坻区政府穷得连解放时代的土八路都算不上,一下子有人给送来洋枪洋炮,连三八大盖都没用过渡,当然十分欣喜。他们深信,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效益也不会差。这就是时尚的双赢啊!
至于现在的观察员们把京津新城上升到国家的反面典范高度来批评,多少有点小题大做!观察员们应当看社会大病。比如“天上人间”现象、“文强” 现象、“赖昌星”“明星炒作一夜暴富”现象等等。提出不痛不痒、没有方法解决的问题就像老男人服保健品安慰自己的心里,起不到势如破竹的疗效,多没意思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