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环球企业家》杂志记者和《今日观察》评论员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在天津市宝坻区拔地而起而又门前冷落的京津新城,他们有人认为京津新城是“造城激动下的空城”,有人认为“空是一种常态”,有人认为“京津新城现象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有人认为“京津新城建城的全部过程非常邪门”,也有人把他比作“沙丘上的高楼”、得了“城市决裂症”。真是口诛笔伐之声四起。
我是一个京津新城建设的旁观者,但我感到旁观者毕竟是旁观者,只能以揣摩的心态来发表见解,而不能当头一棒把处所政府和投资商闷到。也难怪,这是一个板砖乱飞的时代,有这么一部分人看人家不顺眼轻则上去吐一口唾沫,重则拍逝世你!不管自己懂得不懂得人家。
在2000年夏,笔者30出头的时候,被当地政府委派去周良地区搞“三个代表”。记得当时处所政府和合生创展刚起意投资逐步投资100亿打造一个新城,这是符合当时国家发展方向大趋势的。有民营资本注入,不仅仅当地政府求之不得,市政府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眼前也为之一亮。民营资本承当那么大的风险在那样一个处所建一座新城是需要勇气的。况且说,《环球企业家》杂志记者在1999年前后,必定没跟踪查访当地老百姓的居住情况和土地的现状。笔者记得和当时的镇政府官员参观那块土地,看到那满目凄清的荒漠的场景,怎么也不信任凭当时的条件能够在那里建成一座哪怕是“人烟稀疏”的新城。还有当地群众,观念极其落伍,除了极少数村干部外,大多数村民甚至没去过相对整洁一点的城市,没有用过抽水马桶。直到为了建新城搬迁,当地政府组织他们外出考核新农村,百姓们才知道自己是桃花源中人,有点掉队。所以说,建设京津新城给当地国民群众的思想带来了震动,使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出色,使他们知道对着太阳说贫瘠荒漠能够转变,一切都可能转变。
我们国家有太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贫穷落寞的小县城的确需要更多的工业大项目,可是自身的资源在哪里?人脉在哪里?哪有观察员们见多识广啊!我倒是盼望观察员们好好观察观察如何能够把工业项目引相对落伍但有土地的传统农业地区,多给出点高招和点子,不要故作深沉地横条鼻子竖挑眼。
当时处所政府出让土地的价格的确很便宜,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房地产泡沫被忽悠到年涨1000多,干合生何事?恰恰人家盖别墅一步到位,而没有去炒作普通住宅楼房,周瑜打黄盖,总有必定有闲钱的花费群体,这个定位,既拉动了内需,又给富人们一个烧钱的机会,怎么就不行呢?况且说,如果按当地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状态,当地政府得到的收益也是一个不小的天文数字,何乐不为呢?在中国又有多少基层政府不是靠钻国家空子,而是真刀实枪的干呢!观察员们也不是在找缝子就钻出文章来吗?还有一点,收购土地并不是可以把土地拿走,而是应用,又有多少地产商不捞钱?在我看来,地产商还是很考虑政治收益和社会受益的。
现在,我想,在京津地区首善之区的京津新城为什么是空的?大家都知道,京津相对的富人是很多的,可是这些富人宁可蜗居在金漆的鸟笼里,也不愿意在大自然里放飞。不知道观察员们有没有发明许多在靠“天上人间”现象、靠黑社会、靠官商勾结、靠卖艺献身、靠炒作、股票、投机钻营等等发了财的人在京津新城购置了别墅而不去住,总不能让“亚洲地区最大的别墅区”的建设者们鞠着躬、作着揖,央请明星大腕、富豪巨贾和美女们说求求你们,别在“天上人间”潇洒了,快去住我的“帝景别墅”吧。要不,观察员们帮着地产商和处所政府赶赶。我眼睛近视的厉害,但我观察到现代人奔向大城市的“城市综合症”远比观察员们提到的“城市决裂症”厉害得多,终日挤挤喳喳在大城市昼伏夜出的人群真的需要疏散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