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村变迁
张家台村支书张志朝说,村民搬迁需贷款10万,起初他担心村民反对,但有附近玻璃台村的“示范经验”,让张家台村村民迫不及待地想下山。
“令人艳羡”的玻璃台村
如今,张家台的村民经常站在山上,俯瞰不远处的玻璃台村,一溜儿的二层小楼,每逢节假日总是车水马龙。张家台的人很艳羡,说着谁家搞民俗,赚了多少钱,玻璃台全村赚了多少钱。
距张家台二三公里的玻璃台村,村民在统一规格的砖房里开起了农家院。村支书陶广银称,上世纪90年代,玻璃台也是个“娶不起老婆,几年都没有新生儿”的穷村。2004年,玻璃台村在旧村原址上重建新村,正赶上北京市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土坯房全改成了农家院,人均收入从以前不足2150元,到2009年已增至人均12000元。
搬迁被骂“缺八辈子德”
“每户要贷款15万多,村民们必须搭窝棚住一年。”陶广银说,当初反对看法很大。
陶广银的亲叔闹得很凶,说宅基地是命根子,坚决不往外搬。“说我败了村风,吃里扒外,缺了八辈子德。”拆房从陶广银家开端,随着机器轰鸣,房子倒了,陶广银眼泪直打转,“一砖一瓦自己盖的,搁谁心里都不好受”。
2009年底,玻璃台全村都还清了贷款。今年五一,游客爆满。
吸引村青年人返乡
镇罗营镇新农办主任张强称,新居建设打算已吸引一些年轻人回村搞建设。玻璃台村发展民俗旅游之后,不仅本村年轻人返乡,还吸引其他村的年轻人来打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