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ig不是神仙,Craigslist也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看看它的页面设计,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它的赢利模式相比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则显得小儿科得多。为什么一个如此简单的人做了一个如此简单的网站,在十几年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商业上和人气上的双重成功(至少是广泛认可)?
“在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的创业者一个根本性区别就在于出发点。”一位业内人士说,“美国人多是先有兴趣,然后做事,最后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而中国人对哪个领域有兴趣,关键看这个领域有没有商机,也就是说是商机决定兴趣。”
Craig并不是天生就对分类信息有兴趣,真正的兴趣来自生活立场。Craig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值得信赖的,而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又都是在处理各种琐事中度过的,所以,他的兴趣是编织一张相互信任的网,让人与人之间彼此帮忙。以这个伟大的理想为原点,Craig继续延伸他的兴趣半径:如果大多数人是善良的并且他们的生活需求是简单的,那么,唯一要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搭建一个简约的网络架构,让人们能够自由(Free)、免费(Free)地在上面处理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Craigslist的由来。“这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姚劲波说,“站台网曾经是最像Craigslist的分类信息网站,也是以非营利的姿态出现的,一度人气很旺,但现在已经远远被第一集团甩掉了。”
这一点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也非常认同。“Craigslis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很长时间内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它能够轻装上阵、小步慢跑,”杨说,“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2005年可以说是分类信息网站的诞生元年,一出生就一二百家,不到一年就达到2000家的规模,VC也很快注意到这个市场,很像当下团购网站的气势。但当初谁敢完全免费?谁敢走非营利路线?”
简约经营vs无序竞争
一个互联网公司,从成立到举世瞩目,没有任何VC的介入,这在美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其他初创型企业对已经占好位置的Craigslist不会构成实质性威胁的话,那来自大公司的包抄则是必须应对的挑战。如今,eBay旗下的Kijiji(奇集集)已是仅次于Craigslist的全美第二大分类信息门户网站,并已走向海外市场,而Google也推出了自己的分类信息服务Google Base。如何与这些平台型公司竞争,是摆在Craig面前的一道难题。
Craig给出的答案是:简约主义(Minimalism)。所谓简约,按照中国话来说,“就是让用户买着放心,卖着安心”。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分类信息网站的本质是一个交易场所,而这个交易场所与其他交易场所相比,必须具备两个特性:第一,本地化,最好是社区化,就像过去的集市一样,它应该是乡里乡亲的一个互通有无的场所,只不过现在搬到了网上;第二,买家与卖家之间必须是平等的,不能出现店大欺客的现象。
eBay这种大公司教训小公司的手段之一就是资金实力,这体现在市场交易中就是前者可以暂时不考虑赢利,通过跑马圈地来挤占小公司的市场份额。但这一招对Craigslist根本不奏效。首先Craigslist以非营利网站自居,没有业绩压力;其次,Craig对Craigslist的定位不是一个廉价超市,而是一种社交资源。在Craigslist上,人们不仅仅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从这里淘到便宜商品,更希望自己日后也能从一个“买家”转化成“卖家”,而能够顺利转化的一个前提就是,商家越少越好,因为只有这样,作为“卖家”的用户才会受到越来越小的竞争。
所以,Craig对“简约”的直白理解就是不设销售部门,不用人拉广告,公司一共30多人的团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客服上。这是国内同行无法想象的事情。赶集网今年员工总数已达到500人,其中销售团队就有100多人,而58同城今年雇员将会肯定达到1000人,销售人员的比例也不会低。
如果说Craigslist属于“光脚的”那一类,58同城、赶集网就属于“穿鞋的”一类。来自中国的学徒们实行对商家收费的模式,好处是“见效快”,弊端是容易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