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胡舒立在广东省第二届外博会上演讲(本报记者 王欢/摄)
“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在东莞经济会议上,一改锋利面貌,卖力倾销杂志
本报首席记者 黄良军 见习记者 万丽
姓名:胡舒立
年纪:57岁
关注理由:她号称“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是财经媒体旗帜性的传奇人物。她被西方同行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上周五,她参加了在东莞厚街举办的政商学界精英凑集的高峰论坛,让与会者对她的观点满怀等待。
上周五,东莞厚街举办了政商学界精英凑集的高峰论坛,讨论着一个老话题:新时代外企如何开辟内销市场。
头顶众多光环的“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胡舒立驾到,人们对这样一位财经媒体旗帜性的传奇人物充满等待,盼望听到她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数十年来,她一直以“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的身份,站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立场,忠诚记录和助推着中国转型与经济腾飞。
胡舒立创办并任主编11年的《财经》杂志,因揭穿中国共同基金的经理人串通起来操作股市的“基金黑幕”,曝光“银广夏陷阱”和“庄家吕梁”而轰动一时,西方同行——美国《商业周刊》称胡舒立是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纽约时报》则称她为中国最强有力的财经媒体主编。
2009年11月,胡舒立与她的团队集体选择离开了由她亲手创办的双周刊《财经》,尽管这本被视为“中国最重要的消息出版物”影响力与日俱增,但现年57岁的胡舒立选择重新出发,受命担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带领原班团队创办财新传媒,并从财经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引发外界重新关注。
在这个代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会议场合,带着众多光环被寄予厚望的胡舒立却因为表现不佳而失分,同时也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一个真实的胡舒立。
感性的一面
平庸开场高调叫卖杂志
6月18日,胡舒立呈现在厚街会展中心。作为嘉宾的她,先起身鞠躬致意,随后甩了甩她标记性的短发。
当天的胡舒立戴细框眼镜,穿蓝色碎花裙,与衣裙相配的是一只手镯和一串珍珠项链。
身高1.58米,身材苗条的胡舒立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外公胡仲持是著名的翻译家,《申报》国际版主笔。叔祖父胡愈之在文革前曾是文化部副部长;母亲曾是《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父亲早年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来成为一名地下共产党员,后在工会任中级职务。
在《财经》杂志社,胡舒立曾找来一个裁缝,为自己的高层编辑们置了一身新衣服,那时的她说,“想想电影里的007,嗯,就要那样的”。
胡舒立在担负《工人日报》国际消息编辑和记者时,曾前往位于明尼苏达的世界消息研究所(World Press Institute)进行过五个月的研究,后于1994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消息学院奈特奖学金,攻读发展经济学。
当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介绍“欢迎受人尊重的传媒人胡舒立演讲”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伴随高跟凉鞋敲出的一串急切脚步声,胡舒立站到了讲台上,现场的摄影记者纷纷架好摄像机和照相机。
“有机会到东莞参加外博会,是我的一次学习机会。关于‘新时代外企如何开辟内销市场’的话题,我不是专门做研究的,其观点不能跟在座的专家、学者相比,只是受命于组织者做这个演讲,只能基于这么多年的实践和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胡舒立的开场白,不同于她以往的锋利。
随后,胡舒立更像一位倾销员,在讲台上极力宣传由她创办的财新传媒以及旗下的杂志,多次在演讲中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强调其创办媒体的网址。讲台下,胡舒立团队的人正在派发杂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