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建国初学苏联老大哥:大学生统统学俄语

时间:2011-09-02 08:59来源:南方都市报 www.yunhepan.com

资料图

  犹记校园“一边倒”

  解放初,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条件下,人们提出“一边倒”,也就是倒向“老大哥”苏联一边的意思。

  那时候,我们学习苏联,以为凡是苏联的东西,都是好的。例如在广州,新建的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多半会学习苏式建筑的样子,弄得方方正正,黑黑灰灰,窗户狭窄,活像是巨型的火柴盒。至于岭南建筑那种通透明亮的风格,则没人问津了。

  那时的中学生,从未见过苏联人,对苏联也没有多少认识,只知道苏联电影和美国电影大不相同。在解放前,我们到恩宁路金声戏院去看《出水芙蓉》之类的美国电影,当看到银幕上美女的大腿晃来晃去,而穿着比尼基泳衣的艳星爱斯德威廉丝,在水中和俊男接吻,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青少年便心惊肉跳。到解放后,美国片完全绝迹,电影院放的都是苏联片。影片中虽有谈情说爱,却没有接吻镜头,大人们都放心地让青少年观看。从电影里,我们知道了莫斯科有红场,红场上有列宁墓:知道了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屋顶,像是几个高矮不等的大小洋葱;又知道了苏联妇女,一到中年,个个发福,肥头大耳,腰圆膀粗,便以为苏联人心宽体胖,生活富足,营养过剩。

  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影片,看到红军战士和德国法西斯浴血苦战,高喊着“乌啦”!高喊着“为了斯大林,前进!”跳出战壕,冒着炮火,冲向敌人,我们紧张得手心出汗,也都十分激动。平心而论,俄罗斯民族有很高的文化涵养,像托尔斯泰、普希金的作品,堪称是世界文学的经典。而电影《乡村女教师》、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确实让我们这一代人深为感动,受到了集体主义的教育。

  那一阵,校园里流行的是苏联的歌曲。最初,传唱的是杜那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当唱到“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唱到“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的时候,我们也真羡慕苏联有横跨欧亚的国土,觉得苏联很伟大,“一边倒”无可怀疑。

  直到上世纪末,苏欧巨变后,我到黑龙江大学讲学交流,顺便到海参崴(俄语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参观访问。从绥芬河乘火车,到达原属我国盛产海参的城市,沿路看到广袤的“田野和森林”,我才领略苏联的国土为什么会“多么辽阔广大”,懂得所谓“自由呼吸”的涵义。在那里,中国痕迹泯灭殆尽,我只在海参崴“军事博物馆”的出口处,看到还有一张印有汉字的地图,仿佛记录着这块土地原来的归属。当然,在五十多年前,我们是怀着仰慕苏联的感情去唱《祖国进行曲》的。它的旋律,也确实优美动听,唱着唱着,感情也就倒向苏联一边了。

  抗美援朝的战争打响,苏联卫国战争的歌曲更是流行了。我们唱《共青团员之歌》,唱到“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武器”时,便会热血沸腾,仿佛也上了火线。而唱得最多的是《喀秋莎》和《小路》,那“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佑护着他”,以及“我要沿着这条弯曲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的歌词,让我们这些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发现原来战争可以和爱情挂钩!这时,嘴里唱的是“主旋律”,心里却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颤动。

  直到今天,若是老一辈的人去唱卡拉O K,点唱《小路》、《莫斯科的晚上》之类苏联歌曲,尽管白发苍苍、嗓音喑哑,还会唱得如痴如醉、心旌动摇。我相信,浮现在他们心上的,未必是早已飘远的硝烟,恐怕更多是那稍带忧郁的旋律,和那缠绕着情丝别绪的词句,勾起了他们对青春和爱恋的美好回忆。

  艺术的力量是神奇的,那一代年轻人接受“一边倒”的教育,就从接受苏联的文艺作品开始。

  等到上了大学,我对教育领域的“一边倒”,领略更多了。

  在中学六年,我们学外语,上的是英语课。可是,在大学,英语被取消了,外语课学的是俄语。本来,斯大林说过:语言没有阶级性。谁知道,那时实际上是把英语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大学生统统改为学俄语。于是,我们从俄语字母学起。俄语较难学,有些字母要喷着气流冲打舌尖,发出颤音,舌头儿粗的人,当然更不易掌握。一时间,在校园,在宿舍,像赶毛驴那样“嘚……”的颤音,响成一片。不过,有些学科,运用俄语的机会实在不多,尽管不少同学的考试成绩也获得优等,但很快便忘得精光。等到在上个世纪“大跃进”以后,我们和苏联逐渐闹翻,外语课也开始松动,学生可以任选英语或者俄语了。只是我们这批在解放初上学的大学生,成了学外语的夹生饭,成了教育上“一边倒”的牺牲品。到现在,我除了记得俄语中的几个单词,像“他哗哩殊”(同志)和“哈噜梳”(好)之类,其它则统统交回给老师。

  大学一年级的政治课,学的是“联共(布)党史”,实际上讲的是苏联党内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斗争史。我们这群刚从中学里来的学生,对苏联的印象尚且模糊,哪能弄清椘苏联党内两条路线斗来斗去的情况?于是,教科书上怎样说,我们便怎样听,每到“课堂讨论”,或是照本宣科,或是信口胡柴。看来,苏联大一的学生要上这门课,我们大一的学生也就要上这门课。至于学了这门苏共内部的“相斫史”,对中国大学生有什么意义,不知当时教育部门有什么考虑。后来,我们自己也“相斫”起来,特别到“文革”时期,校园里盛行路线斗争,天天“斫”个不停,这不知是否受惠于学了《联共(布)党史》?

  我在上大二时,教育部门推行“五时一贯制”。

  本来,我们每天早上从八点钟开始,一般上四节课。午饭后午休,下午二时半才又上课。可是,据说苏联的大学,上课时间由上午九时开始,五节课连接着,一直上到下午三点。于是,我们也就“一边倒”,学习他们的“五时一贯制”。

  在苏联,寒冷的日子居多,“五时一贯制”,减少出门,也许是合适的。而在广州,夏日炎炎,我们依样画瓢,师生们便惨了。一到中午,大家昏昏欲睡。那时课室既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机,每上到第四节课,热气一蒸,同学们的眼皮便互相打架。不过,那时我们都被培养成“驯服工具”,从未怀疑过上头的决定。上头说“一边倒”,我们便“倒一边”,有些人还“倒”得很彻底,甚至在夏天也穿上时髦的乌克兰式服装:高领、大襟、束腰、长袖,以示向“老大哥”看齐。在这样的氛围中,既然上头说要学习苏联的“五时一贯制”,即使我们心里嘀咕,牙缝里却不敢说半个“不”字。那就耗着吧!“倒”成怎样便怎样吧!

  “贯”了几周,日子实在难捱。中午十二点一过,肚子折腾还在其次,硬撑眼皮更让人苦不堪言。有一次,我们班里一位姓熊的大胖子,实在抵挡不住瞌睡虫的诱惑,竟在座位上打起鼾来。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授课老师便走到了老熊身边,拍醒了他。他睡眼惺忪,挣扎着坐好,也一脸尴尬。谁知老师转身回到教坛上,才讲了几句,那老熊鼾声又起。这一回,吼得更惊人,呜呜焉,吽吽焉,嘶嘶焉,活像雨后池塘响起的蛙鼓。同学都想笑,又不敢笑。老师没有办法,他也理解学生的“睏”难,只好特许老熊站着听课。当老熊站了起来,很不好意思地揉看“熊眼”时,课堂上的笑声,像火山一样爆发,同学们这才睡意全消。这样的学法,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幸而校方也算明智,“五时一贯制”只推行过一个学期,不久又恢复了午休制度。

  其实,苏联的教育体制,也有不少可资学习之处。它的教育思想,秉承老欧洲的传统,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以及相互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否则,苏联也不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把世界第一个人造卫星搞上天去,让美国佬既惊且妒。当然,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让其教育体制,弊陋丛生。

  那时候,我们在教育体制上最重要的“一边倒”,是学习苏联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做法,这也是当时我们实施计划经济必然孳生的产物。说实在的,在解放初,年轻人对毕业分配是欢迎的,因为上了大学,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不会出现解放前“毕业即失业”的狼狈,因而这被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但是,当学生毕业时,被分配做什么工作?到什么地方工作?当事人是绝对没有选择余地的。如果不服从分配,那么,就意味着一辈子失业。

  按照苏式计划经济的做法,每年的招生人数,是根据各部门四年后的需求人数,进行有计划的安排的,这叫做“一个萝卜一个坑”。问题是,计划是否订得准确?客观形势是否有变化?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所谓“计划”,不可能不是主政者的主观设定。而主观与客观、供与需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致。结果,部分毕业生能够分配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许多人,则往往被乱点鸳鸯谱,随便安插。于是,人们只能各安天命,而对社会则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浪费。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我们有一位生物系学生,毕业时,被分配到水产部门工作。起初,他颇为高兴,因为水产,毕竟和他学过的动物学有所联系,或可以研究鱼虾的养殖,不至于学非所用。谁知道,他到了水产部门,却被安排到其属下的供销机构;供销总部人员已满,便把他下放到供销社,又谁知这供销社主要是经营咸鱼的买卖。咸鱼曾经是生物,和这生物系的毕业生也沾上点边,于是,负责人便让他去卖咸鱼。类似这样的情况,所在多有,真令人哭笑不得。

  日子过得飞快,五十年过去了。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年一柱思华年”。当年,我们这一代,一面兴兴头头地“一边倒”,一面在心中又有说不清的滋味。有时,我们有所怀疑:有时,又反怀疑自己的怀疑。在这里,我无意评述“一边倒”的成败利钝,只想说,我们真像是李商隐诗所写的那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题签:吴瑾)

 

相关阅读

    上一篇:流沙河:老舍那一代看尊严很重自杀很多
    下一篇:北伐武昌围城之痛:城内百姓饿病死无数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