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中,大型国内票代运营应引入风险或战略投资者,伺机上市。因为目前,国内客票销售已经趋向“零利润”时代,“薄利多销”是这一状态下惟一的盈利模式。“零利润”必将导致众多从事国内票代业务的中小公司离场,去争取其留下的市场份额将是大型国内票代进一步进步其垄断才能的机会。引入风险或战略投资者可以让这些机票代理商有更强的实力去争抢市场蛋糕。
而中小型国内票代应拓展多元化产品分销模式。綦琦认为,中小型国内票代应向国外综合旅游产品供给商方向发展,通过各种国内外GDS(全球航空旅游分销系统)引入代理费率更高的旅游、酒店、签证、租车、邮轮和保险等综合旅游相干产品的代理销售,积极拓展代理分销产品的种类,做到多元化分销模式,充分利用中小型国内票代的稳固花费客户群资源,为其供给全方位的个性化休闲和商务旅行解决计划。
至于大型国际票代的运营策略应关注国际机票销售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智力输出提升市场份额。国际机票销售由于其产品的复杂程度和信息稀缺,致使从业人力资源稀缺,很多代理人都想涉足国际业务但是苦于专业人才难觅而被迫放弃打算。大型国际票代应利用自身资源大批培养从事国际机票销售的专业人才,并鼓励其跳槽进入下游中小型国际票代,将国际机票销售市场做大。这种智力输出必将提升其对下游市场的影响。中小型国际票代则应建立中小型国际票代联盟,整合自身优势资源。
然而,航空专家王疆民则认为,转型为后话,就眼前来说,机票代理人的困境重要来自于其为难的身份。机票代理在民航业内一直被称做不是行业的行业。从管理上,航空公司鞭长莫及;业务领导上,他们与民航部门也没有关系;目前只有“航协”对代理人有必定意义上的“管理”作用,但“航协”毕竟只是一个“和谐性质”的民间组织,不能对其发展有任何的帮助和领导。于是,身份含混的“机票代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很多问题,全部行业越走越看不到未来。
有人说,中国机票代理行业已走到了事关存亡的十字路口,没有人知道前面哪条路是阳光大道,哪条路是万丈深渊。不过有一点可以断定,原地不动只能坐以待毙,无论多么艰巨,机票代理必须自己找到前途。
商报记者 肖玮/文 焦剑/漫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