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高管内斗闹剧的本相,是外资大股东SEEK不满足于财务投资,要把持企业运营
王姗姗 | 文
智联招聘公司(下称智联)表面上已恢复了安静。曾在一周前于公司总部办公室吃过闭门羹的股东麦格理团体派驻董事丹飞立(Daniel Phillips),如今已登堂入室,上任代理CEO,掌管了公司人事与财务职权。
一周前,八名高管团队成员之间戏剧性的“邮件恶斗”闹剧仍余音绕梁。成果却显示,这场合谓的管理层“内耗”,本质上成功地演变了智联公司财务与营运把持权的转移。
这是一个被多方坚守的“机密”。智联内耗的多位主角都接收了本刊记者的电话采访,无论解聘方还是留任方,不约而同地做出“理念不合”“与董事会心见分歧”的总结。这些闪耀言辞背后,难以掩饰这场奋斗的真正诱因与目标——即智联大股东SEEK(ASX:SEK)意在转变初始投资时股东协议约定的财务投资承诺,转而争取公司把持权。
沉默的大股东从不存在
从2006年首次向智联投资2000万美元开端,至2008年末,SEEK这家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最大的网络招聘公司,总共向智联招聘投资7400万美元。
在SEEK进入之前,当时的智联招聘CEO刘浩曾与美国著名招聘公司Monster进行过投资谈判,但以失败告终。之后Monster转投中国另一大互联网招聘企业——中华英才网,并最终于2008年10月完成对后者的全资收购,随即对其管理层“大换血”,彻底掌管了运营。
SEEK选择了与Monster一样的投资策略。SEEK进入之初持股24%,此后不断增持,2008年变成34.7%,2009年时增持至56.1%,已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但直至2009年9月才披露一名来自SEEK的代表出任智联董事。
SEEK与智联在达成的股东协议条款中还明白规定:“SEEK并不履行对于智联财务和运营的把持权”。这一条款在SEEK发布的2009财年半年报时有明白的披露。SEEK在其财报中提及,公司CEO及联合开创人保罗•巴菲(Paul M Bassat)兼任智联董事会董事,同时,按照股东协议,SEEK的这场投资被认定为与智联管理团队“联营”。
对此,刘浩曾在2008年夏天时向媒体颇为“得意”地说明:SEEK及麦格理参与的投资均属于财务投资,将不参与公司经营运作,因此智联招聘的管理层“拥有长期的自主决策权”。而这“财务投资”条件,显然就是此前不被Monster所接收,从而退出智联投资的核心原因。
管理层仍然低估了大股东的力量。2009财年,智联招聘为SEEK贡献收入达到了3366.5万美元,但亏损也增加到了1725.4万美元。鉴于对运营状态的不满,已经实现绝对控股的SEEK通过董事会在2009年8月毫不留情地做出让CEO刘浩“下课”的决定——虽然股东协议对董事会的运营把持权有限制,但却可以釜底抽薪,换掉CEO。
新CEO赵鹏显然没有汲取前任的教训。赵鹏上任后,虽在开源节流方面做了努力,智联亏损幅度亦有减轻,但董事会显然对持续经年的亏损状态不满意。据2010年2月SEEK发布的2010年半年事迹报告显示,智联招聘营业收入为1.79亿元国民币,税后经营亏损仍达2080万元国民币。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年报已隐去了对于公司“不履行对于智联财务和运营的把持权”的阐明。这无疑是智联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这场把持权之争开端闪现重大转折的一个信号。
中华英才网前任CEO张杰贤对本刊记者指出,SEEK收购智联的意图非常明白。他认为,像SEEK和Monster这样的境外产业投资者,其投资目标绝对不同于私募股权基金(PE)或风险投资者(VC)只做财务投资,“他们是想通过收购兼并的方法进入中国市场”。
而SEEK最初接收财务投资的股东地位,无非是一种曲线让步。“没有一家不断增持股份,直到拿到控股地位的投资者,会不想把持公司的具体经营。最终永远是股权决定一切。”张杰贤表现。
事实上,张杰贤有这样的总结多半也是自己的“教训”。当年他从中华英才网黯然离职,也正是因Monster完成全资收购该网站之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