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战国时代,秦朝政客商鞅在其《商君书》说:“……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这句话所蕴含的商业道理,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仍然不啻为广泛法则——从事制作业的,“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中国制作近年来所面临的困惑与艰巨,正如商鞅所述,“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国际上垄断渠道与市场的零售和渠道巨头,正是所谓的“商贾技巧之人”。
沃尔玛通过其强盛的卫星信息系统,能确保超市里一件产品销售出去之后,数秒钟之内通知制作商,这个货架上有一件商品需要补充生产。在这样一个强盛的供给链管理系统里,只需要把持好它的履行者按照其流程办事,一切的管理井然有序。而通过“薄利多销”的竞争战略,沃尔玛与数家同行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实体店零售渠道。
寡头垄断导致的成果是,中国制作成为物美价廉的商品,海外的花费者享受到无比超值的产品与服务,而大批为之付出辛苦的中国工人,以极低的劳动回报率从事着年复一年的流水线生产。
早在1992年,马丁·克里斯托夫就提出: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给链之间的竞争。然而,刚刚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明白发展路线的中国经济,还停留于制作业所带来的财富机会幻想中。许多企业家还没意识到,自己充当的是全球供给链中的一颗最具就义精力的棋子。
“买得贱,卖得贵,中间环节不浪费。”控制商贾技巧的沃尔玛,显然同样胜于中国制作企业,在全部产业链条中,表现为郎咸平口口声声提及的“6+1理论”——中国的制作业承载着义务、就义和利益输出。然而,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政府,不可能如秦孝公那样可以采用类似“重农抑商”的政策,来削弱渠道商的权势。要推动市场的洗牌,必须应用市场的力量。
因此,正如郎咸平在2005年所提出的,全球商业竞争已进入供给链竞争阶段。中国制作所能依托的,必定是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构,自力构建的供给链模式。阿里巴巴试图成为这样的机构,环球市场团体也试图分一杯羹。
然而,重建一个供给链格式,并非是光凭商业模式创新就能成功。《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国际渠道和零售巨头,他们控制着巨额的资本,当他们发明有人将夺走其藉以坐享其成的“黄金路”,反扑势必来势凶猛。
接下来,无论是阿里的速卖通,还是环球市场团体的M2C,可能面临的麻烦来自至少两个方面:一是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反倾销调查;二是竞争对手发起的品牌阵地大战。
强龙不压地头蛇,当海外的投资者发明通过商业经营难以打过国内的品牌,他们便采用资本运作的方法,吃掉民族品牌,再垄断国内市场。然而,在欧美国家,本土的商业经营者可采用的竞争手段则绰绰有余,资本运作或许还只是雕虫小技。因此,对于中国的直销供给链平台来说,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可期可待的是,商务部2009年为中国制作拍摄了一条电视广告,短短一分钟的广告背后代表的是扶助中国制作的政府意志。如果未来的供给链战斗演变成一场国与国的利益之争,那么政府与民间联合起来,为中国“制作业革命”营造一个好环境,则无往而不利。
(本文起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业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