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要去银行办理储蓄,经人忽悠一番之后,存款摇身变成了保险,但有时保险迟疑期已过,退保会丧失很大。日前,海阳的林先生就遭遇了这样一件事。消协提示,花费者去银行办理财业务时必定要看仔细,搞清是在存款还是在投保险。
储户被误导买了保险
去年4月的一天,家住海阳方圆街道某村的林先生到银行存3000元。他本来打算把这3000元存一个一年定期,可当时,存款窗口前站着一名男子。林先生年纪大了,把这名男子当成了银行工作人员,便过去咨询。
听完林先生的介绍,这名男子说:“你幸亏是遇到我了,不然得少赚多少钱?”林先生不明就里,匆忙询问,对方说明说,林先生这3000元存一年定期,利息不过67.5元,就算存五年也才108元,太不合适了。他接着说,自己有别的渠道,只要把这3000元通过他来存,持续存3年,三年后,3000元本金返还,可以分得比银行利息高得多的红利。不仅如此,存款加每年的分红都一直存在存折上,还能免费赠送一份价值3000元的意外保险。
林先生听后立刻动了心。马上在这名男子的陪伴下,办理了开户手续,并存上3000元。一年过去了,林先生到银行办理其它业务,顺便查查自己去年的账户,竟发明3000元存款不见了。林先生询问银行工作人员,被告诉,他去年办理的是保险,不是存款,因此那3000元钱当然是在保险公司那里。林先生恍然大悟,自己的存款变成了保费。
林先生找到保险公司请求退保,但已经过了一年,退保险是要付违约金的,等于是亏本了。林先生十分气愤,将保险公司投诉至海阳市花费者协会,费尽周折,总算是讨回了3000元本金。
有些业务员未尽告诉任务
林先生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记者从工商、消协部门懂得到,在日常受理的投诉中,关于“存款变保险”的纠纷时有产生。在这些被忽悠的市民中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往往对银行、保险都不太懂得,一听说有产品既能储蓄又有保障,利率还比银行高,很快就动了心。然而,买保险也是有风险的,但业务员确定不会把客户需承担的风险如实告诉,因此,很多客户认为自己是存了定期储蓄,并不知其实是在买保险。
记者从市区多家银行、保险公司懂得到,银行代理保险产品是当前的一个趋势。银行网点很多,而且在信用和人员方面有保险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然而,有些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本身就担负着在银行卖保险的任务,有时任务难以完成,没措施了只得忽悠顾客。另外,也有市民反应,个别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代销保险产品时,没有向顾客阐明该产品实际是保险。
被保险后如何下降丧失
消协工作人员提示银行和保险公司,尽管银行代销保险产品是不违法的,但银行在代销保险时,应让花费者充分懂得保险内容并自由选择。老年花费者在银行存款时,不要轻信诸如高利率、高回报这样的说法,在签协议时要看明白到底是存款还是保险,如果是保险,要仔细浏览条款内容,再决定是否办理保险业务。
如果买保险不是你的所愿, 向工商部门和消协投诉是个措施,不过,这个措施既费时又费力。因为,花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已经签订,不是说颠覆就能颠覆的。也有不少花费者会选择退保。不过,一般来说,当花费者发明自己上当时,早都超过10天的保险迟疑期了,想全额退保是不可能的,还要支付必定的违约金。所以,花费者不如仔细看一下购置的这款保险产品,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就拿海阳林先生所购置的保险为例,虽然与银行存款是完整不同的概念,但它作为一款定期寿险,其疾病保障功效和意外身故功效是货真价实的,并没有造假。林先生如果感到这两种功效是他需要的,而且保费也不是高得蒙受不了,那么其实也不必要退保,可以试着接收它。如果完整不需要保险所供给的保障功效,再选择退保也不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