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强镇扩权与去年推进的省直管县在理念上是一致的,都是纵向权力结构的扁平化和权力中心的下移。
强镇扩权是否成功,将影响到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格局,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能不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以及城乡一体化这个大战略。―――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南都记者 彭美 实习生 杜强 发自北京
继浙江温州市试点5个镇级市后,山东省日前宣布将启动镇级市试点,计划用3―5年时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
在我国目前的市制体制中,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4级。但浙、鲁两省启动的镇级市试点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它的核心要义是:以一个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和管理一个镇。
在这一项改革的背后,仍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强镇扩权的强烈冲动。
【镇级市】一个政治新名词的诞生
“镇级市”首次见诸媒体是今年2月。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在2月22日召开的温州市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指出,温州将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的突出问题,努力把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
新名词甫一出台,有人形容“石破天惊”。部分公众认为,这一独具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可谓首例。
但在政策制定者邵占维看来,镇级市与行政区划改革无关。他说,建“镇级市”不是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市,而指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镇的城市规模、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市化水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
与此同时,温州市赋予一定的财权和事权给试点镇。
【温州模式】四权扩大 党政一把手升级
按照温州“镇级市”试点方案,这些试点镇将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
扩大土地使用权是指:每年安排不少于所在县总量1/3的用地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给强镇统筹安排。
扩大财政支配权则是指:县与镇财政分配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三年的办法。强镇的土地出让收入除上交有关税费外,80%―100%留给镇,县属部门驻强镇的下属单位在镇内的各种收费,除县以上部门代收和特别规定外,都统一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
此外,尽管试点镇的行政级别不提高,但其党政一把手“升级”:书记进入所在县(市)委常委,镇长明确为副县长级,列席县(市)政府常务会议。
这样一来,在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一部分属于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乡镇一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升级,又让他们在协调工作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这一概念提出半年之后,温州5个镇已进入实操阶段,不少县级职能部门在试点镇成立分局。山东则于上周宣布将启动镇级市试点,计划用3―5年时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广东则在派出大批考察团学习温州模式之后,仿照温州启动了“简政扩权”改革。
【经济强镇的冲动】谋求与经济地位相符的财权事权
镇级市试点的背后,是经济发达省份强镇扩权的强烈冲动。
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拥有一批“富可敌市”的强镇,无论是在人口数量、工业化程度,还是在环境等各方面不亚于中小城市。但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这些乡镇的发展却面临着财政留成少、人手紧缺、事权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
“镇级体制、县级工作量、市级要求”―――这成为这些强镇体制运行的一个真实写照。于是,摆脱体制的羁绊,向上要权和要钱成了这些强镇发展的内在诉求。
强镇扩权成为解决这一窘境的必然选择,其目标就是给强镇松绑,给强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