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难搞懂统计方法
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全国70座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1.5%。这个数字因与人们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质疑,批评声不绝于耳,一些网民甚至开玩笑说,“统计局是不是将小数点搞错了”。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杨红旭表示,“1.5%”的全年涨幅让人感觉偏低。如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国房价涨幅甚至创下2002年以来的七年新低。他说:“国家统计部门有一套体系化的统计方法,不要说对于普通民众,就是我这样经常使用、分析其数据的研究人员也无法了解、或者没有能力搞清楚其内部运作机制。 ”
房价不应再由开发商自报
有统计界权威人士把这个数字与人们感受的差异归咎于技术性原因。首先,这个数字是2009年与2008年相比,是全年的平均数。去年1—4月,房价是下降的,5月之后开始上涨,并不断加快,但平均下来,全年房价就降低了。此外,地区差异和房屋类型差异也是影响因素。
业内人士称,多数学者认为,国家统计局的基础数据似乎是准确的,错误在于计算方法。严格讲,国家统计局并没有给出其房价涨幅的算法公式,我们只能根据其提供的数据加以推断。
即便如此,也不排除统计本身的原因,因为数字采集过程是调查队向开发商要的。也就是说,这并非是实际交易价格,而且提供数据的还是部分开发商,是抽样的结果。有业内人士建议,各级统计部门应统一统计口径,以住房实际成交价格为样本,不再由开发商报数,并采用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
对此,5月6日,马建堂就曾经在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指出,现行的房价数据统计方式确实存在不合理,掩盖了房价的差异性、波动性,国家统计局考虑在这两方面进行改进。
数据结果很难“贴近民意”
今年重庆市两会上,就有10多位人大代表质询统计局:为什么统计局公布的全市月平均工资高达2000多元,而多数人觉得自己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水平?
今年8月,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研究发现,中国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2008年中国 “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与2005年的测算相比,扩大近1倍。
社科院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就曾表示,统计数据为什么与居民实际生活感受差别较大?主要是在统计方法设计上,还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居民生活,数据结果也很难“贴近民意”。
“国家的统计数据如何令人信服?首先要统计人创新,同时也要全社会对统计这门科学和研究人员予以尊重。 ”在今年5月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马建堂这样说。
部分城市小区调查空置率
近期,由于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不按要求上报报表、采价不准的问题,上海方面已经暂停今年上海房价统计数据对外公布。
近日,马建堂在国家统计局第二期媒体统计知识研讨班上表示,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就承诺认真改革房价统计方法,明年年初正式使用新的房价统计制度方法。为了保持数据的历史可比,即便使用新的制度方法,老的统计方法还要保持一年。
在空置住房调查方面,马建堂表示,尽管对空置标准的认定有不同看法,也有住户可能不愿提供真实信息等困难,统计部门将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继续统计和发布房地产待售率;充分利用这次人口普查,获取用于了解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以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验证方案,完善方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