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的放大越来越使得中国民众间的贫富差距鸿沟日渐加深。
9月6日,胡锦涛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胡锦涛特意提及收入分配方面的改革,这凸显了中央的决心。
事实上,收入分配上的矛盾已成为困扰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一大棘手问题,而今年以来,国内多地爆发的愈演愈烈的劳资矛盾就是这一问题的根本体现。今起,我们将分上下两篇推出《聚焦收入分配改革计划》系列报道,以期通过微观个体和学者眼光真实反映和剖析中国改革30余年来民众收入的变化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未来。
淄博的陈建辉不能确切地明白什么基尼系数,但他清楚地记得,中学课本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
于是,面对逐渐拉大的贫富鸿沟,坐在物价的直升机中,缠绕在陈心中的一种对现实的愤怒渐渐地取代了最初的无力感。
作为国内数以万计有血有肉的“螺丝钉”中的一员,陈建辉并不知道,一个叫做收入分配改革的计划,在2010年将要出台,并旨在促使像他一样的人收入出现转变。
13年工资路线图
2010年8月的最后一天,37岁的陈建辉来到了ATM机前,一番按键过后,屏幕上显示:2734元。这是他连续加了5个夜班后的7月份的劳动成果。“如果没有加班,拿到手的也就2000元冒尖。”9月6日晚,陈告诉记者。
在陈提供的其4、5、6月的工资单中,记者看到,扣除完各项费用后,陈拿到的工资分别为2080元、2360元和2160元。在他的记忆中,类似“2000元冒尖”的工资已基本维持了3年。
而这样的数字相对于1997年进厂时,已涨了4倍有余。
1997年年底,学习数控机床的陈建辉进入这家工厂的车间,那时,作为实习工,陈建辉清楚地记得,工资是480元/月。随后的13年内,伴随他从一名普通的实习工、临时工到合同工、再到单位中层的转变,其工资也完成了下述上涨路线——
1998年,转正,工资800元/月;
2000年,升班长,带徒弟,工资1400元/月;
2003年,升部门副主任,工资1900元/月;
2006年8月26日,在陈3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随着公司一纸文件,身为部门副主任的他被正式“扶正”。而上述扶正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每月工资净增460元。
460元/月,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一年下来,5000多元。”妻子孙梅说。
不过,上述兴奋并未持续太久。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陈建辉突然发现自己的工资不增反降。对此,单位的说法是:交保险。
不管这样的说法是否经得住推敲,但陈建辉知道,工资下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官方的数字显示,2009年淄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84.4元,同比增长9.4%。
工资不涨的背景下,剩下似乎只有努力加班。
谁动了我的奶酪?
就数字本身而言,从480元到2734元,陈建辉的工资是涨了4倍多。
然而,这样的上涨并未在妻子孙梅那里得到附和,“别忘记了,13年间,吃喝拉撒睡的成本都在翻番。”孙说。
孙梅是一名下岗职工。2003年再就业后,在淄博一房地产公司做物业主管。虽然工作3年间,这家房地产的楼盘越盖越高,但其拿到手的工资却一直在1800元/月左右徘徊。
夫妻二人合起来将近4000元的工资,与淄博官方2009年公布“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560.3元”相比,上述收入在这个城市已属中等偏上水平。
但孙梅却固执地认为,即便5000元/月的工资也经不起现实的折腾。
经不起“折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是家庭的成本账。以2010年7月为例,尽管陈、孙两人的收入达到了4500元/月的历史高点,但除了房贷1600元、水电费286元、日用品315元、人情往来800元外,剩下也不到1500元。“这中间,如果算上孩子的教育、医疗等支出,能剩下500元,我就谢天谢地。”在孙梅的记忆中,尽管1998年他们两人加起来工资不到1500元,但到月底还有奖金700多元足以支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