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郑州一家五口以中巴车为家 房主称很幸福

时间:2010-10-14 09:39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www.yunhepan.com

 

冯增夫妇与他们的“房车”。胡国庆摄

冯增夫妇与他们的“房车”。胡国庆摄

 

  河南人冯增和火爆的房地产市场毫无联系。他从不走进房地产中介所,也不讨论“国五条”、“国十条”这些房地产政策。当夜晚来临,他躺在一辆破旧的中巴车里,忍受着郑州市公路旁超载货车发出的噪音,哄着小儿子入睡。脑中想的也只是在车窗上再垫上几块厚海绵,或者买个防噪耳塞,而不考虑搬进不远处正拔地而起的每平方米3000元的经济适用房。

  他改造成居所的这辆破旧中巴车,如今已经在互联网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史上最牛房车”,并被当成房价高企年代的一个另类标本。有网友发出“买房不如住车,免税,永久产权”的呼喊。

  本报记者近日对这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寒酸住宅进行探访时,这名37岁的父亲、丈夫和一家之主常重重地叹气。他与大多数挣扎在城市里的人一样,只是希望让一家五口人有个睡觉的地方。

  在这个城市里,属于我们全家人自己的房子诞生了

  冯增的汽车修理铺位于河南郑州市东三环边缘的一条公路旁。这个地方在郑州地图上还没有具体标记。冯增说,郑州发展太快了,绘制地图的速度赶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

  房地产业可以为这种扩张速度提供佐证。今年上半年,许多房地产公司相继到郑州买地。6月4日,万达集团以底价2.9063亿元、每亩209.07万元的价格,将一块近140亩的土地收入囊中。此前,华润集团花费50亿元,拿下了一块黄金地段。

  相比之下,这辆花6000元买下的中巴车并不需要占用金贵的土地,它在冯增的汽修铺门前静卧了4年,几乎毫无变化。

  走近挂着豫G33425牌照的车前,蓝白两色的车身已满是斑驳;轮毂生了锈,雨刷早已脱落,后视镜被摘下来,成了妻子刘宗英和两个女儿的梳妆镜。

  为了接入一个二手空调的通风管,冯增将一块玻璃砸掉,用几层报纸糊上。最外面的报纸是年初《大河报》的地产广告。从车外看去,“豪宅”两个字非常显眼,与车的外貌并不协调。冯增说,随便抄起一张报纸就是卖房广告,想不用都不行。

  汽修部门前是宽阔的马路,往返河南、山西的大型车辆昼夜不停,扬起的灰尘让中巴车看起来灰头土脸。

  车厢后半部分被并排摆放的两张床占据,是冯增按照尺寸专门焊制的,妻子刘宗英带着3个孩子挤在上面。床头是“客厅”,家人吃饭和孩子学习都在那里。放置的三角铁电视桌是3个孩子的书桌。

  4年来,孩子个头越长越高,冯增就给书桌的4条腿续上新的废旧三角铁接着用。厅前摆放的10寸小彩电,是淘来的二手货,接了几次天线,都被雨淋坏了。

  属于冯增的空间是前面的驾驶室,小单间没装空调,一到夏天,冯增便在铺子里打个地铺睡觉。

  “房车”没什么大毛病,但因为年久失修,上车的台阶处漏了个大洞,有回小儿子冯佳明在车里蹦蹬,一脚踩空摔了个倒栽葱,把夫妻俩吓了个够呛。

  今年8月,这辆“房车”的照片被传上网,因其简陋,被很多网友称为“有车有房一族的最心酸解读”。对于这个形容,冯增搓了搓满是机油的双手,呵呵一乐:“城市人条件太好了,其实我在郑州换了多少次窝了,就这个还像个家。”

  1987年,15岁的冯增背着一床棉被从淮阳老家来郑州当学徒,住的是群租房,墙壁都是石灰板,冬天的时候一起床,“浑身能结一层冰”。

  1998年,冯增结了婚,带着妻子在郑州开铺子,那是他头一次租单间,7平方米的小屋,就有一张掉角的旧床,旧床还要当桌子用,又要当椅子用。

  2003年,因为拆迁,冯增夫妇被迫在中州大道的一条公路旁重新租房,这回赶上了“好运气”,他们租到了一间带着地下室的铺子,3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又凉快又宽敞,夫妻俩甚至可以带着大女儿玩跳房子。但好景不长,次年春天,由于绿化带改造,他们又要搬家了。他们找到一个城中村,每月200元,不带窗户。那年夏天,2岁大的冯佳明差点没热死在屋里,医生直说“危险危险”。

  过一年,又是拆迁。开发商还是两年前那个,据说是为了扩充小区。那时已小有积蓄的夫妻俩租到了现在的大铺子。为了省点租金,冯增在铺子里装了个高架床,就算“商住两用”了。

  妻子刘宗英至今还埋怨,夏天铺子里特别热,胳膊能被蚊子“咬粗一圈”。因为蚊子多,大个儿的蜘蛛也多,高架床靠近房顶,一夜的时间,十几个蜘蛛网就能从枕头边直排到房顶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增躺在朋友的大货车前座休息,觉得弄个“房车”没准挺舒服的,还不怕“拆迁搬家”。便灵机一动,花了6000多元,买下这辆二手车。

  当时,有朋友提醒,花这么多钱不如租房呢。每到这会儿,一向老实的冯增便会骄傲地解释道,“这你就不懂了,现在这辆车,光卖铁也能一分钱不亏,建楼得用钢筋吧,这楼市,钢铁准涨价。”

  搬进车里那天,刘宗英特意从旧货市场买来了维尼熊图案的布单子铺在床上,还特意提醒几个小孩“要注意车上卫生”,很少喝酒的冯增一气喝了两瓶金燕麦啤酒。

  上初中的大女儿则偷偷地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在这个城市里,属于我们全家人自己的‘房子’诞生了。”

 想过买房,只是到后来就不敢再想了

  住在这辆让他们“满意”的车里,有人曾追问刘宗英到底想不想有一套城里的房子。她低着头,轻声连说了几个不在乎。沉默半晌,她又突然抬起头,叹气说:“说不在乎是假的。”

  要知道,1996年夏天,冯增在老家的大瓦房里娶回刘宗英那天,曾对新媳妇表态,将来咱一定在郑州买套房。

  刘宗英说,冯增人老实,做事特别轴,说到的事都要做到,唯独这件事,他再也没提过。她觉得他想过买房,“只是到后来就不敢再想了”。

  1998年,夫妻俩来到郑州创业,冯增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去给人修车。为了帮丈夫干活,刘宗英只有深色的衣服,连条裙子都没买过。一个月两人也吃不上几顿热菜,几乎都靠咸菜馒头过活。

  不过,每天干活干累了,两人就靠在挡泥板上算今天的收入,有时算着算着都能乐出来。在老家种地的时候,一年只能挣750元钱,到郑州第一年,俩人就赚了3000元。

  冯增并不知道,正是在那一年,郑州市开始了住宅商品化改革。

  之后的日子,夫妻俩越干越顺,很快就开了自己的修理铺。冯增技术好,人也实在。时间久了,在那条街上,冯增的“友谊汽修”算是小有名气。到2005年的时候,一年的净利润已经能有5万多元,冯增甚至还花6000多元购买了一辆二手叉车,为店铺添了一份收入。

  但是,像许多勤劳而辛苦地在城市打拼的人一样,他们“一年挣得比一年多,但离房子一年比一年远”。在刘宗英的记忆里,房价几乎是踩着他们的肩膀涨上去的。

  2000年初,刘宗英推着自行车去采购配件,路过一家正在开发的楼盘。一个售楼小姐三步并作两步地赶了上来,拿着一张每平方米800元的楼盘的宣传单,一路追着刘宗英推销。实在推脱不过,刘宗英只能停下车,一五一十地告诉售楼小姐:“我也是从乡下来打工的,现在还买不起房。”

  结果售楼小姐当即“哼”了一声,扭脸就走了。刘宗英没说话,只是把那张宣传单从车筐里捡了出来,放进了包里。

  “印象特别深!就800!”刘宗英回忆道。

  夫妻俩第二次和楼盘打交道,已经是2005年了。那一年,冯增的修理铺生意格外好,甚至还请了四五个工人帮忙。刘宗英第一次动了买房的念头,但她怕自己穿的又脏又黑别人瞧不起,就给一个楼盘的售楼处打了个电话咨询。

  “2700!”没等售楼员接着推销,刘宗英就慌忙挂了电话,她算了算,自己只能买得起20平方米的房子。

  就在那一年,郑州市的房价开始进入井喷阶段,从年初到年底,每平方米的均价激增了493元。而在这之前,郑州的房价依旧保持着每平方米100元的稳定增速。

  同样是那一年,北京市商品住宅预售价格平均为6725元/平方米,相比2004年增长了19.2%。

  有趣的是,没过几年,本已对房子失去信心的刘宗英,居然亲手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大房子。1990年代初,刘宗英的二哥到北京打工,做香油生意,没几年便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富翁”。家里人聚会,数二哥最牛气,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郑州一套房。”

  不过,2006年底,二哥一个电话打到了刘宗英家,请她帮忙在郑州买房子。“北京的房价飕飕涨,买不起了。在河南买套房,也算留个退路吧。”

  起初,二哥并不着急。谁知过了两年,北京四环以内每平方米超过2万元的楼盘比比皆是,五环以内难觅每平方米万元以下的新盘。而郑州的房价也涨到了4529元/平方米,据说实售价格比标价还要高出近千元。“马上买!什么样的都行!你就挑吧!”二哥急了。刘宗英只得战战兢兢地第一次进了售楼处。她说,去看第一个楼盘的时候,售楼小姐告诉她只剩下两套房了。刘宗英没敢犹豫,立即付了款。

  一年来,刘宗英闲的时候便会带着孩子们去新房子玩玩,说是玩,其实就是在木头床板上坐着。房子没装修,连床垫都没有,有时候,刘宗英觉得这屋子和平房“没什么区别”。在她的经历里,最好的一次住房经历是在壳牌机油组织的代销商大会上,“宾馆客房可漂亮,是好几星的宾馆。”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大白墙”远不如房车里的“锈墙”来得亲切。小儿子冯佳明学会了上网,常常拉着刘宗英和冯增去看网上的豪华房车。

  冯增则不愿意跟人提起这套房子。他觉得自己这一代买房子是没有希望了,只有盼着下一代。最近,为了给孩子们腾出更大的活动空间,冯增正计划着换一台大巴车,改装成个“三居室”。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心愿。

  这样的生活,我很幸福

  冯增夫妇对房市的信息可不陌生。从到郑州那一年开始,夫妇俩便订阅《大河报》。后来,为了一年省下50元钱的订阅费,他们转订了《郑州商报》。但无论什么报纸,最常见的,就是关于房子的报道和广告。

  报纸上说,光是今年上半年,郑州市累计成交的住宅和商务金融土地量就比2009年同期涨了5倍。报纸上也如实记录了人们对房价的不满。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此时,他们这辆沉默了4年的“房车”,变成这种不满的一个出口。他们并没看到网络上广泛的评论,却迎来了一批批记者。

  面对到访的记者,他们尽管热情有加,但一问起房价来,这对夫妇就立刻躲躲闪闪,闭口不谈。有个外地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想让他们在修车铺后的高楼前拍一个空景,冯增马上警惕地摇摇手,“最好别这么拍,这不是说我们望楼兴叹吗?”

  而同样闻讯赶来的当地的电视台则让他们放心得多。其中一个工作人员透露,拍摄有几个规定:车里不能又脏又乱,要让他们提前收拾干净;不准提及房价;必须谈乐观,谈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表现拍摄主题,冯增被要求提前准备采访提纲。在这份策划出的提纲中,冯增购买“房车”的原因被形容为“看了电影《不见不散》,深受启发”。“房车”的优势是“冬暖夏凉,便捷时尚”。

  提纲为冯增拟好了未来的希望:努力工作,“买一辆真正的房车”。现实情况则是,冯增目前的希望只是给车装上几块窗帘,这样晚上开了灯,外面也看不见车里的情况。

  在一片远离修车铺的干净空地上,冯增面对镜头背诵着他的“台词”。他有些局促地把两只手握在一起,眼珠不时上翻,紧张而专注。

  经过1个多小时的反复打磨,经验丰富的摄像记者满意地伸出了大拇指,并暗示冯增说出脚本中的最后一句话:

  “ 这样的生活,我很幸福。”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凤凰少女跳楼案另一受害少女:来例假仍被蹂躏
      下一篇:河南驻马店彩民中2.58亿巨奖 捐款1050万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