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记者陈文
黑白两色的安徽馆,颇有水墨画的淡雅味道。这种古典气质烘托出安徽馆徽派文化的主题,也让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有一种时空倒退的感觉——回到古老的徽式院落,感受阵阵春雷中潺潺的雨水声,再配上一旁讲解员讲述这其间耐人寻味的文化故事,自然别有一番韵味。
每场讲解都是VIP级别
去过安徽馆的游客肯定会体会到这里的不同寻常。安徽馆的参观是分批进场,每场只能进入60人。而在体验安徽馆的10多分钟里,每批游客都会有一位专职的讲解员全程带团讲解。
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位贴身导游陪同在身边。“无论是VIP团还是散客,我们都是用同样的方式接待讲解。”李欣欣说,普通游客在安徽馆也能体会到VIP接待的感觉。
这样的接待方式,也会产生“副作用”。李欣欣告诉记者,因为是分批接待,势必要求后面的游客耐心等待,但就造成一些游客的不理解。“他们会觉得,为什么你们这里就不能像其他场馆一样随意进出,非得等那么久。”遇到这种情况,李欣欣的诀窍就是转移注意力。比如说,在门口的讲解员这时便会提前开始讲解,从安徽馆的外形讲到门口酷似迎客松的奇石“灵壁石”,让游客放松心情。“等到进场后,每个游客便会忘记刚才等待时的烦躁,沉浸在安徽馆的独特布置中。”
场馆讲解不能自说自话
值得一提的是,李欣欣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刚刚加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这次世博行不仅是她们这个集体为世博服务,更是她个人的工作试用。而通过世博期间的良好表现,她也顺利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不过,提到刚投入工作的那段时间,李欣欣也着实费了一番劲来调整。她在大学学的是播音专业,播音主持、电台实习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少,虽然都是动嘴皮子的活,但换成讲解,还是有些不适应。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主持面对的受众是被动接受,不会因为你讲得不好就走掉,但游客就不是这样了,就算你讲得再卖力,他觉得不好,或者你没吸引住他,他可能掉头就走。”李欣欣说,刚开始的时候,她就是用主持人那种端庄、字正腔圆的口吻向游客讲解,但实际的效果就好像是在一个电视屏幕中自说自话,根本吸引不了游客。
为此,李欣欣开始琢磨,如何吸引游客。她发现,讲解的要点在于要有亲和力,让每个游客都感觉到讲解员是和他在单对单交流,同时还要经常和游客互动。如此之后,游客的脚步也就留住了。
领会徽派建筑文化底蕴
安徽馆展现的是徽文化特色,但场馆并没有追求全面,而是专注于徽派建筑。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推动了安徽城市的发展,同样,徽式建筑中也深深烙上了徽商的印记。
“最经典的就是我们馆里的‘四水归堂’展项,天上春雨如同四方之财,顺着天井汇入自家院落,这里不仅有天井这个徽派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水’这个在徽文化中相当有地位的文化符号。”在讲述时,李欣欣自己也为徽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感动。
以前,李欣欣到西递、宏村这些古徽派建筑群去的时候,心里感受的只有漂亮,而如今她已能体会到其间传递出的文化涵义。“举个例子说,徽派建筑有个显著特色是马头墙,它的作用是即使隔壁邻居家着火了,火势也会被马头墙隔住,其实,这里也反映了徽商重利的商人性格。”李欣欣说,因为有了这种体会,她便更要将多彩多姿的徽派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