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四川双流一农民"被上楼"4年 宁睡羊圈不住楼房

时间:2010-11-25 11:23来源:新京报 www.yunhepan.com

  

 

  四川双流县凤凰村聚居区,吴继春借款6万建了两层小楼,现在还欠债5万。他说,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记者 杨万国 摄

  

 

  四川双流县黄甲镇八角村一些农民离开故居,搬到了两公里外的楼房。

  

 

  八角村农民张良福从车上卸下喂羊的红薯藤。虽然家有楼房,但没有地方养羊,他宁愿住在养圈。

  自11月2日开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场“新圈地运动”。一些地方政府依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广大乡村展开了一场拆迁合并宅基地,让农民“上楼”的运动。由于土地财政和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双重诱因,一些地方“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做法,导致许多农民“被上楼”。

  本报的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四川双流县200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县,这里的农民“上楼”已近4年,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适应新生活?农民是否从中受益?本报记者近日深入双流多个乡镇展开调查。

  搬进集中安置区,有人坐公交下地干活,有人不住楼房看守羊圈;土地流转后各谋生计,期待“安居乐业”

  张良福在羊圈里住了一年零四个月了。

  在他租用的羊圈2公里之外,有一座叫“八角居”的崭新小区。他在这座小区的17栋3楼,拥有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

  不过,“我还没有去住过一晚上”,11月15日,59岁的张良福说。

  张良福是四川双流县黄甲镇八角村农民,这个村子是双流县第二批26个“增减挂钩”试点村之一。去年7月,村里320户人家离别故居,搬进了这个新小区,过起了“城市人的生活”。

  不过,张良福有房不住,每晚忍受羊圈的骚臭味。而他的邻居郭远忠搬入新小区后,觉得“安逸”。

  拥有平坝、浅丘和深丘多种地貌的双流县,4年间,在政府的推动下,数万农民离开他们世代聚居的林盘(四川特有的民居聚落,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迁徙“上楼”。如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同这里的地貌一般复杂。

  目前,双流县第一批5个试点项目已通过验收,周转建设用地指标1938亩。第二批26个项目,除了黄甲镇八角村和兴隆镇保水村、瓦窑村两个项目竣工验收,其余正在实施中。

  而第三批增减挂钩试点,也正在筹备中。

  在双流这个拥有50多万农民的“西部经济第一强县”,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像张良福一样,更多的农民和他们宅基地的命运将迎来巨变。

  家有楼房 宁睡羊圈   张良福白天种地、喂羊,晚上回到羊圈睡觉,集中安置区的楼房离村子两公里,没地方养羊

  11月15日傍晚,张良福骑着摩托车,轰隆隆驶过乡村公路,车上载着一大捆新鲜红薯藤。

  他来到租用的羊圈前,卸下红薯藤,去喂那群咩咩叫的山羊。这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一个人住在羊圈里。

  “一只羊1000多块,怕小偷”,他说。

  张良福原来住在双流县黄甲镇八角村一组,老宅子是座20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女儿出嫁多年,他和老伴在家种着2亩地。养了40多只山羊,一年卖羊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老伴在院子里养了猪,喂了一大群鸡。生活平静而安逸。

  2008年,八角村被纳入“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增减挂钩”的核心内容是:将城乡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即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

  张良福记得,当时村里动员他搬家,他不肯。八角村集中安置区修在了场镇边,离村子有两公里多,还要上山下坡,张良福觉得种地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新修的小区是十多栋6层的楼房。一旦住进去,他将没有地方养羊、喂猪,连每年收的麦子和稻谷也没有地方晒。

  八角村村支书廖付琼介绍,2008年县国土局给村里的建设用地整理指标是400亩,由村民自愿选择搬迁。“我们把机会先让给住土坯房的”,廖付琼家是新修的楼房,在地段比较好的公路边,所以没有选择搬迁。

  廖付琼说,政策要求集聚院落整体搬迁。如果张良福一家不搬,他同院的其他人家就都搬不成。

  最后,村支书答应把她废弃的养猪房租给张良福养羊,他才勉强“服从安排”。

  张良福家的大瓦房连同猪圈、羊圈、鸡舍全部被拆掉,复垦成耕地,在八角居换到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

  张良福说,自从去年7月搬进去,只有女儿回家时,他去新房吃过几顿饭。

  农具和粮食都寄存在没有搬迁的侄子家。白天,张良福种地、喂羊,晚上回到羊圈睡觉。老伴有时也去新房住,但多数时间住在自家耕地附近的侄子家。

  两层小楼 喝茶“收租”   吴朝明拆掉老屋,在村里划定的聚居点建起了2层小楼,开了一个茶馆,地也租给了别人

  15日下午,就在张良福扛着红薯藤喂羊的时候,10公里外,永安镇凤凰村2组的吴朝明,坐在自家的茶馆里,泡上一杯竹叶青,一边喝一边等顾客上门。

  凤凰村是2006年双流县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村,全村拆掉了385户,吴朝明是其中之一。

  2006年7月,吴朝明拆掉老屋,拿到补偿又贴了7万元积蓄,在村里划定的聚居点,建起了一栋260多平米的2层小楼。2007年2月,他和老伴搬进来,利用一楼开了茶馆。

  凤凰村聚居点是“统规自建”模式:政府设计统一样式,搬迁农民自己掏钱按规划建房。

  300多栋风格统一的2层小楼一座连一座,分成数排,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小区内有绿地和行道树,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小广场。

  村支书樊云华把这称为“乡村别墅”。他介绍,聚居区每户一栋,都是2层,每家一楼有两三间门面房,搬迁户全部按照“改厕,改水,改灶,改圈”的统一要求建设。

  吴朝明和老伴搬进新居后,把锄头箩筐都送给了没有搬家的亲戚。地租给了别人,他还养了几只画眉鸟。茶馆的生意清淡,主要是小区内的邻居来打打“小麻将”,每月有千元左右的收入。

  搬进新居快4年了,吴朝明说,他不后悔搬迁,“我老了,也种不了地。茶馆也不指望赚大钱,能维持我们俩生活就行了”。

  相反,他觉得住在聚居区,水电方便了,出门也不再泥泞不堪。

  “我们这是住在农村,享受城市人的生活。”10日到16日,记者先后在双流县永安镇凤凰村、彭镇羊坪村和金桥镇金沙红石社区采访时,三个村的村支书和村主任们几乎异口同声。

  乡村别墅 烧柴做饭

  以前,水是自家井水,菜是自家种。现在,水电气、物管费都得交钱。一些住户生活成本增加,靠烧柴火做饭

  甚至,在“八角居”的村民郭远忠看来,“许多城市人的生活还比不上我们”。

  他是黄甲镇八角村一组农民,搬家后,在自家地里种上了树,平时在朋友的工地上帮忙照看,“多时一个月有五六千收入”。

  郭远忠说,搬进楼房每个月生活成本有增加,但不多。因为他家过去也不搞农副业,生活用品“主要靠买”。

  不过,在郭远忠的邻居们看来,“能有这个收入的农民毕竟是少数”。以前,水是自家井水,做饭烧柴火,菜也是自家种。现在,水电气、物管费,“小到一根葱都要掏钱买”。

  “城市人的生活”,让农民罗维富更是吃不消。他家“上楼”后,过了两年“没有吃肉”的日子。

  罗维富是永安镇凤凰村6组农民。2006年,他拆掉了自家6间土坯房,复垦了宅基地,最后拿到8000元补偿。

  家里没什么积蓄,但房子还得建,而且得按统一样式。他从亲戚家东拼西凑了7万元,加上全部积蓄,建起了这栋2层“别墅”。

  房子建起来了,却欠了一屁股债。儿子辍学,夫妻俩带着儿子出去打工。“2006年和2007年两年,我们连过年都没有肉吃”,11月8日,罗维富说起这些,眼眶红了。

  直到今年,家里的债终于还清。

  罗维富说,当初签“上楼”协议时,承诺安装的天然气没有装,后来村里人均集资830元建起的沼气,烧了两个月也熄火了。他家烧不起“坛坛气”(罐装液化气),现在捡一些废木头回来做柴火。

  “小区里很多人家都还在烧柴火”,罗说。

  10日傍晚,记者在小区看到,这个“乡村别墅”区,炊烟缭绕升起。

  如何“反哺” 还很糊涂

  双流县住宅用地成交均价2007年为161万元/亩,凤凰村整理出520亩建设用地指标,最后农民按4万元/亩获得拆房和建房补偿

  拿到了8000元补偿后,罗维富“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宅基地,变成了耕地。

  “如果将来子孙要建房,没有宅基地怎么办?”

  “我管不了那么远,最多管到我儿子”,他说。

  对于“土地增减挂钩”这类名目复杂的专业术语,罗维富说“不懂”。

  他的儿子则听说,“政府拿着我们宅基地的指标去征地,一亩地可以赚100多万”。

  “某种意义上,这是利益驱动”,双流县国土局一位负责人坦承,地方政府搞增减挂钩“有积极性”。

  根据国土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要求,“增减挂钩”建新地块实行有偿供地所得收益,“要用于项目区内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优先用于支持农村集体发展生产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

  对于“增减挂钩”中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级差收益如何“反哺”,双流县国土局未作透露。“这个账就不要算了,农民知道了会要价更高”,上述国土局负责人说。

  公开资料显示,双流县住宅用地成交均价2007年为161万元/亩,2008年为102万元/亩,2009年这个数据则是218万元/亩。其他用地均价也在百万元左右。

  凤凰村村支书樊云华介绍,该村“增减挂钩”整理出520亩建设用地指标,减去聚居区住宅用地,净增452亩,国土局按12万元/亩收购净增指标。

  樊云华介绍,作为“拆旧地块”,这里农民节省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每亩12万元,其中4万由政府掌握,用来统一组织复垦旧宅基地;另外4万也由政府掌握,用来修聚居区道路、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剩余4万用作农民拆房、拆林盘和建房补偿。

  按照国土部文件,“增减挂钩”项目区内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建新地块”卖地所得收益承担。

  按照双流当地文件,农民安置小区内的拆迁安置户安装使用水、电、气、光纤、通讯等,全部由安置户缴纳费用后进行安装。

  “政府要搞新农村建设,我们都支持。但现在大家普遍欠债‘上楼’,如果补偿标准能高点就好了”,凤凰村村民吴继良说。

  双流县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批挂钩试点的补偿标准是按照2001年当地政府的补偿文件制定的,平房是260元/平方米,瓦房是125元/平方米,“确实有点低”,但现在该县“已经迅速提高了标准”。从2009年5月以后,按照新征地标准补偿“增减挂钩”项目的搬迁户,平房是每平方米达到500多元。

  说到“反哺”农民,村干部和国土部门相关人员,说不清具体怎么反哺了。金沙红石社区主任王章林说,村里600万修的公共设施,没有土地级差收益投入的钱。

  在凤凰村农妇杜明华看来,政府开通的“一元钱公交车”还不错。双流县所有乡镇都通达了这种“一元钱”公交车。杜明华搬到聚居点后,需要坐公交车去种地,“来回只要两块钱就够了”。

  脱离土地 变身“工人”

  双流县彭镇党委书记说,农民聚居后要“有事做,有钱赚”,否则就会无事生非,政府就有维稳压力

  有的农民坐公交车去种地,而有的则干脆不种了。

  黄甲镇八角村农民陈彬说,搬到聚居区后,种地不方便,农家肥也没了,病虫害也不能及时掌握,目前搬迁户家的土地普遍减产。而且没有地方晾晒粮食,也没地方存放。

  八角村村支书廖付琼坦承,该村宅基地拆并后,一些搬到聚居区的农民抛荒了土地。

  “农民经济状况如果达不到一定水平,集中起来居住,我们担心有危险”,双流县彭镇党委书记牧野说,如果农民聚在一起没事干,就会“无事生非,聚众闹事”,政府就有维稳压力。他称,镇上目前就有小区农民拒交物管费。

  在牧野看来,农民聚居后,不仅要实现房屋的安居,更要使农民“有事做,有钱赚”。

  他介绍,该镇在试点“增减挂钩”中,为了解决农民“上楼”后种地不便,采取招商引资方式,集中流转农民的土地,让这些“上楼”农民干脆脱离土地。

  牧野把这形容为“农民”变身“农业工人”。

  双流县开展的“增减挂钩”试点,以结合“三个集中”的特色而被广为宣传。双流县国土局副局长刘殳介绍,“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该县的思路是,农民通过宅基地拆并“上楼”,集中安置在中心村或靠近城镇的交通便利区位,并脱离土地;旧宅基地复垦后,村庄形成较大的整块土地,然后把土地整体流转给外来的老板或本地有能力规模经营的业主,农民收取租金或者参股分红;脱离土地的农民再外出打工或者返聘回“农场”中。

  牧野介绍,该镇羊坪村集中安置了1140多户,合并流转了5000亩耕地给新疆一老板,建成了四川省最大规模的集生产、观光为一体的葡萄生产基地。

  他介绍,葡萄园目前已经挂果了1000多亩,其中800亩富硒葡萄,可以“免洗”吃,最高价卖到130元/斤,亩产值达8万元。

  “供不应求,葡萄在园里就被买空了”,牧野说。

  羊坪村书记刘兴成介绍,目前该村较有能力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40、50和60后“弱势劳动力”,主要由葡萄园返聘,月工资1000元左右。

  他说,村民如果自己种地,每亩纯收入不到500元。现在出租土地,租金按每亩每年900斤大米的年中市场价折算,收入可达1500元。

  牧野还有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介绍,该镇还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建设金湾休闲农区。还流转了3800亩建设银杏观光园。

  一个计划流转一万亩的“国际农创总部经济区”正在规划中。

  “上楼”农民 期待“乐业”

  记者调查发现,“上楼”农民部分依旧种地;大部分维持以前状态,以打零散工为主;很小部分农民利用聚居区做生意

  在凤凰村、金沙红石社区等几个挂钩试点明星村,村干部们都在忙着土地流转工作。

  金沙红石社区主任王章林介绍,每流转一亩地,村委提成100元管理费。

  记者调查中,部分有较稳定打工收入的农民愿意流转土地。而不少农民对他们的土地“被流转”,颇有怨言。

  在凤凰村,村民代表王素琼拿出一份数十名村民签名的申诉书,表示他们不同意每年900斤大米/每亩的价格出租土地。

  该村一位已经被流转土地的农民表示无奈,“书记说,就你一家不流转,今后种地从空中飞?”

  王素琼说,该村农民人均耕地不到1亩,按900斤米价折算,农民每天只有3块钱生活费,“现在一斤莴苣要两块多钱,我们地都被租了,还怎么生活?”

  还有村民担心“租地是个幌子”,自己的耕地可能会被毁掉,建成厂房。

  记者在多个村看到,有的耕地被出租后,大门口种菜,后面建成了培训学校;有的“农家乐”里面修了一间巨大厂房,机器轰鸣。

  村民担心,这些耕地已经被水泥化了,“将来老板一走了之,我们还怎么种粮?”

  金沙红石社区主任王章林称,双流县最初允许老板在流转地上建不超过8%的房屋。一些老板打擦边球,名义上是流转土地种菜植树,实际建厂房,后来标准缩减到3%。今年开始,不允许建房了。

  记者在双流多个增减挂钩聚居点调查发现,“上楼”农民部分依旧种地;大部分农民还是维持以前的状态,以打零散工为主;很小部分农民利用聚居区做生意谋生。其中以茶馆、饭馆和杂货店为主。

  凤凰村46岁的吴继春返聘到村里的果园打工,“上厕所也要打报告”,让他不习惯。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他的房屋和承包地,如今流转20年。

  吴继春说,建房借了6万多,现在只还了1万。他在果园挖地锄草,每天25元左右工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完债”。

  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可住在羊圈的八角村农民张良福,仍然没有回家住的打算。

  羊坪村的李国成,最近把房子出租了一部分给别人生产沙发垫子,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2006年时妻子不同意参加“增减挂钩”,和他闹翻了,丢下女儿和他,去了云南。

  李国成找到记者,“你们帮我报道报道,让我老婆回家吧”,他充满期待。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四川绵竹茂县交界发生3.4级地震
      下一篇:梅县直选镇党委书记 组织部称"革了自己的命"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