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我国民间发明人普遍面临发明致贫境遇

时间:2010-12-08 11:26来源:汉网 www.yunhepan.com

  

刘恭信搞一辈子发明换来一桌子的奖状。记者 何晓刚 摄

 

  刘恭信搞一辈子发明换来一桌子的奖状。记者 何晓刚 摄

  

李玉明与他手工打造的潜艇。记者 胡伟鸣 摄

 

  李玉明与他手工打造的潜艇。记者 胡伟鸣 摄

  

任文林认为,若以小红旗示作侵他专利权的地区,可以插满背后的中国地图。记者  胡伟鸣 摄

 

  任文林认为,若以小红旗示作侵他专利权的地区,可以插满背后的中国地图。记者 胡伟鸣 摄

  

看着一堆堆证书,叫民间发明家何昌盛没法不激动。 记者  金思柳 摄

 

  看着一堆堆证书,叫民间发明家何昌盛没法不激动。 记者 金思柳 摄

  本报讯 (记者王丹妮)53岁的黄谷,自嘲一辈子在“啃老”,生活至今靠年过九旬的父母贴补,女儿读书的钱是爷爷奶奶掏的。

  黄谷曾在省财税职业学院当老师,后来迷上发明,办了病休,先后举债七八十万元,拿了一堆专利,发明的“远红外电热鼠标”,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铜奖,生活却从此穷困潦倒。

  不依赖任何企业、机构,在自生自灭状态下独立搞发明,俗称民间发明人的非职务发明人,处境多与黄谷类似。武汉“农民发明家”李玉明,曾登上“世界发明名人录”,多项专利获奖,还到世博会搞展览。为搞发明,他卖掉了家里三栋房子,欠下十几万元债,现在一天的生活费不超10元,午餐惯常就咸菜吃米饭。曾当过家具店老板的杨楚樵,迷上发明后命运陡变,离了婚,失去了房子,近10年间,大部分时候睡在车库里。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民间发明人近万。市知识产权局专利处处长姚勇说:“武汉民间发明人专利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不到5%。这么多年,我没见几个发财的。”

  不独武汉,全国民间发明人的生存现状也整体堪忧。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鹿大汉曾称:“我国非职务发明人普遍处境艰难。”甘肃“专利第一人”孙生灵,搞发明30多年,拥有108项发明专利,没一项被转化,租住屋内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两张床。南京“发明大王”徐庭中,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栖身8平方米的阁楼里,月生活费212元。

  民间发明人贡献良多。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邹定国向记者介绍,这些人得到授权的专利数量,约占全国一半,仅今年前11个月就达30多万件,是我国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创新课指导老师王晓进昨天评价,中国民间发明人如此赤贫,在欧美发达国家不可想像。以美国为例,专利会由专门机构向企业、实验室等推荐,或被转化,或作升级研究,能很快“换”成钱,发明人生活基本无虞。

  “民间发明人普遍贫困,已经成为阻碍创新发展的消极因素。”省创新研究会会长袁伯伟说,“最终,这都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属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民间发明人的穷困群像

  追梦发明几十年,手中专利一大把,末了却投资打了水漂,债台高筑,不被人理解,反遭人耻笑……

  在武汉的街巷里弄,散落着一批穷尽心智却生活窘迫、几近自生自灭的民间发明人。创新发明,没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

  近两个月时间里,记者持续寻访,实录他们充满辛酸和艰难的现实处境。

  刘恭信:武汉第一批专利持有人

  半辈子发明“赚了”一桌奖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只有初中文化的刘恭信,就是我市第一批专利持有人。他拥有的十多项专利,几乎都变成了产品,如双帆布躺椅、折叠床等。

  2003年,他发明了新型伞骨结构帐篷,获得国家专利,按几下按钮,帐篷就可像伞一样撑起来。一个可容纳20个人的帐篷,一个人就可在几分钟内装好,效率较传统帐篷高出十多倍。随后,他又花5年时间,将图纸上的伞骨结构真正做成了产品。汶川地震时,他给国家20多个部门发出信函,提出愿免费贡献自己的专利技术,但未获回应。

  记者联系多次,刘恭信都不愿接受采访。经多番周折,记者才找到他位于武汉老邮电局职工宿舍的家。走过窄窄的楼道,敲开一间白天还点着灯的黑屋子,记者看到一个满头乱发的老头,正扶着卧床的老太太喝水。

  刘恭信一脸为难,说老伴病了,家里太乱,不好意思接待记者。他家有两间小房,一间摆满了书、图纸、奖状,另一间房的地上,零乱放着锅碗瓢盆,房里有一台老式的单开门冰箱。身着破工作服的刘恭信说,搞发明的事,辛酸很多,不想再提了,他已砸了模具,已申请的专利也不再管了。

  他指着铺满一桌子的奖状说道,今年62岁了,搞了半辈子发明,就赚了这一桌子的奖状。

  “潜艇狂人”李玉明:午餐就着咸菜吃米饭

  疼痛的呻吟声、铁皮的敲打声、电焊的刺耳声……就是在这难以忍受的声音里,著名的“农民发明家”——李玉明,迎来了古稀之年。每天,他一边照顾瘫痪在床、不时喊疼的老伴,一边和一个电焊工制作着他的潜艇。

  李玉明,原是武汉市大桥鞋厂职工,小学文化,却在上世纪90年代,便获得了多项市政府颁发的发明奖。上世纪90年代末,他辞职“"下海”"创办研究所,专职搞发明。为证明他的“新型鳍板式潜水器”,是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一般的重大发明,他付出了所有。

  十多年的潜艇梦,让他登上《世界发明名人录》,获奖无数,甚至让他走进世博会搞展览。可代价是卖掉家里三栋房子,欠下十几万元债务。老伴生病无钱治疗,儿女们抱怨不已。

  记者采访他时,时值中午,他正和电焊工就着咸菜吃着白米饭,老伴的病人餐是馒头和一盒快到期的牛奶。20年前,他曾发明热水器混水阀,但家里至今未用上热水器。

  痴迷发明,未使李玉明得到尊敬。反倒因为每天电焊造艇噪音扰民,不断被小区居民投诉。采访时,很多邻居前来对李玉明指指点点,说他凭一己之力,发梦造潜艇,弄得家徒四壁,连累妻子儿女,是疯子才干的事。

  全国各地民间发明人搞创新如“飞蛾扑灯”

  普遍面临“发明致贫”境遇

  手握数项发明没能带头致富,却生活困难,这是目前我国非职务发明人的普遍生存现状。据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鹿大汉介绍:“无论从成果转化情况还是生活状况来看,我国很多非职务发明人都属于弱势群体,普遍处境艰难。”

  在吉林,2004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780名专利发明人中,有700余名没有从专利中获得经济利益;5000位发明人中,有近3500人债台高筑。

  在安徽,手上攥着三项发明专利的李孝龙说:“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很无助。孤军奋战、势单力薄是大多数发明人的生存状况。”该省民间发明人的专利成果实际转化率不到5%,专利成果转化的数量少之又少,大量专利申报成功后却被打入冷宫。

  在重庆,数千名民间发明人中大多生活窘迫。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手中掌握着致富的专利技术,却过着清苦的日子,有的甚至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陷入社会边缘。知识产权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不少民间发明人来申报材料时,交过来的审核费都是零钱,看着让人心酸。

  在河北,民间发明人十有八九陷入贫困。封国玉是一个热衷发明的“痴人”,潜心搞发明20多年,不断有新发明问世,然而,他因“不务正业”被原单位辞退。妻子嫌他搞发明不顾家,早就离开了他,还带走了当时才3岁的孩子,至今,他已近20年没见过孩子。10年前,他为了补贴专利,把房子租了出去,自己一直跟着姐姐、姐夫生活。

  在深圳,很多民间发明人,他们大多身怀绝技,发明、专利一大堆,每每因为资金缺口、社会关系缺乏等,发明成果难以得到转化,耕耘虽多难以获取收益。他们中还有很多人,则因为急于将发明变成产品,屡屡上当受骗,以致倾家荡产。

  在湖南省,近20年来登记专利5万多件,技术发明人中至少有6000人手头拮据,有4000人因从事发明而负债累累。

  被狗撵被人轰要回七八十万元专利费

  湖北“发明大王”艰难成为幸运“发明富人”

  6年前,记者采访过任文林,前些时再见到他,发现这位湖北的“发明大王”老了不少,头发变稀少了。

  他现在算是湖北民间发明人中的富翁,但看上去并不那么有钱:穿着没有牌子的衬衣,用着山寨手机,住着租来的房子,房间里连冰箱都没有。他说,属于自己的东西,多年来都只是几个文件柜和几个书桌,以及里面的各种证书和媒体对他的报道。

  这几年来,他的几十项关于防盗锁的专利,几乎全面被侵权。6年来,他打了80多场官司,赢了十几场,输了近70场,累计拿到的赔款近80万元。

  这些钱来得一点不轻松,他说投入全部去发明,最后却成了人们厌恶的讨债鬼。

  浙江永康县不少企业在做防盗门和防盗锁,很多与任文林的专利发生了关系。

  任文林挑了其中最大的一户——王力集团打官司,不索赔,只要求法院判其侵权。这场官司打得相当艰难,他说,永康县的一些小厂曾买通人报复他,甚至追到了武汉。那些锁厂老板担心,一旦王力集团输了,任文林便会挨个上门要钱。

  王力集团败诉后,不愿赔偿,但给了任文林一些补偿费。后来,任文林一家家地找当地锁厂找去,有的老板也给个三五千元,有的则放狗将他撵出门。

  对不给钱的厂子,他再次选择打官司,常常颠簸在山路上,栖身在脏乱的小旅馆,睡在火车车厢的过道上。

  即便如此,他仍对发明充满梦想。

  他说,如果真想赚钱,早就是亿万富翁了。按国家规定,那些侵权企业每年至少付他专利使用费三千万元。

  每天早上,他五点半就起床,爬租住屋后面的山。当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他告诉自己:“我的人生不是用来打官司的,也不是用来讨钱的,而是要用来造福人类的。”

  他说自己责任重大,有义务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让世人受益。

  “民间发明人普遍出现人生悲剧,民间发明大量被浪费,是因为我国长期缺乏独立、权威的科学评估机制。”省创新研究会会长袁伯伟表示。

  他认为,我国的科研经费分配很不科学,有的领域经费充沛,有的领域又分文没有。许多重大科技计划,从策划出台到预算、实施、完成,都是各部门自己确立、验收,缺乏事后的评价。而面对民间发明人又表现出冷漠,打击了民间发明人的积极性。

  “我国有一半的专利,来自没有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民间发明人,他们是积极创新的主体。”袁伯伟呼吁,政府需尽快建立科技或者专利评估的机制,以及独立运作、集合多方权威的评估机构。当发明人申请到专利时,不要置之不理,要对专利的科技含金量和市场潜力进行分级,并给出相应评语,甚至评估价。再按照评级,将有价值的专利,推荐给相关联的企业使用,企业使用后付费给发明人。”

  “这样的机制,可以快速转化民间发明人的科技成果,也能指导民间发明人不要误入歧途,避免对没有价值的专利技术,仍作全身心的投入,最终悲剧收场。”袁伯伟说。

  他说,这种投入和尝试,对武汉建立“两型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如何,政府要多呵护、激励非职务发明创造。

  每一粒智慧

  都值得珍视

  鲁珊

  230年前,一个叫瓦特的英国人在工厂里盘弄一堆破铜烂铁,前来视察的国王问,你捣鼓的是什么?瓦特说,是力量。后来,这位伟大的民间发明人,捣鼓的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创新是人类思想的火花,它是人类智慧最美的存在。然而有数据说,全国约有100万民间发明人,不少人因发明而贫困。

  这些发明人的状态,应当是“痛并快乐着”。徜徉在奇思妙想中,并用双手去织就梦想时,他们如野马般自由。但是,一回到现实,他们便成为物质上的穷人——在资本逐利急剧扩张的年代,这残酷存在,但并不正常。

  思想还是火花时,它只是自由的证据,一旦它聚合裂变,它将成为改变社会进程的力量。这是为何当今世界各国,都视科技为最大生产力,视发明创新为最大推动力的原因。

  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专利,是民间发明人申请。发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活水,民间发明是它的源头之一,理当需要精心呵护。瓦特在晚年很富有,他的财富正是来源于发明。

  散落各地的民间发明人像一粒粒珍珠,如今需要是一条可以将珍珠串起来的线。这条线,是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关注与认同,步入市场的舷梯,还有良性的企业竞争状态。

  是的,绝大多数民间发明不可能转化为科技成果,但是,这大多数无用的民间发明,就象埋于泥土中的种子,假以好的土壤和养份,便能长出参天大树。

  更重要的是,奇思妙想是一个民族的翅膀,它可以让民族在梦想的天空飞起来。

  国外民间发明人

  为啥不穷?

  成熟扶持机制

  避免智力浪费

  “民间专利转化难,每年还需缴纳专利费,一些民间发明人会因经济困难,放弃自己的专利。有些专利中介机构将这些因没缴费而失效的专利集纳成书,在市场上卖,很热销,一些企业会专门花钱买。”武汉大学创新课指导老师王晓进介绍。

  他说,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高达80%以上。他们对待每一项发明或者专利成果,都会十分珍惜,发明人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日本,发明人不会分为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专利权最初都属于个人。发明人所在的企业,拥有优先使用权,发明人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分享新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所在企业不购买,专利则会在公开的知识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每年,日本还设有“发明节”,发明人可与政府面对面,政府会一一满足发明人的要求。

  在美国,创新发明的主体是实验室或者企业。这些实验室或企业,都会向社会吸纳各种有创新能力的人。若个人拥有了专利,社会上的一些创新基金会,便会推荐到相关的实验室,或者资助其进行转化,许多专利经过集体的努力,演变为成熟产品。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早期,也出现过民间发明人陷入贫困的阶段,现在随着转化机制的健全,拥有专利的人,大多都可以获得合理回报。”王晓进介绍。

  政府补贴大多给了职务发明

  民间发明人亟须关注和扶持

  政府的补贴,多数给了职务发明。目前,我国鼓励发明创造的政策,偏重职务发明。

  据市知识产权局介绍,武汉每年有1000万元鼓励专利申请的专项资金,凡企业的职务发明申请发明专利,给予补助2000元,非职务发明则减半。实际操作中,这1000万有近八成都给了职务发明。其他各省市也均如此。

  “民间发明人的占比现也在减少。”据市知识产权局专利处处长姚勇介绍,每年我市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第六名,专利申请量破万件。到9月份,个人发明人的专利申请占三成左右,近3000件。这些专利都是不由国家和企业掏研发资金,全靠个人自身能力发明申请的。

  姚勇表示,这个占比和以前相比,已大幅减少了。2004年前,个体发明人曾是专利申请的主体,一度占近六成,现在不到30%。个中原因很复杂,也跟国家扶持职务发明有关。据了解,职务发明的专利转化率高达50%,非职务发明则只有5%不到,很难服务于经济。

  今年5月,在第四届“中国发明家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就指出,民间发明成果不能转化是很大的损失,因为社会财富没有创造出来,发明人没有得到回报,生活会遇到困难。这一方面因为发明人不重视或不善于转化;另一方面,政府有关支持非职务发明转化的方针政策不具体、不落实。记者王丹妮

  “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曾是“个体户”

  中外史上重大发明

  多来自民间

  “有的人说,发明创新要冲着市场去,这是错的。历史证明,重大的发明往往是在还没有市场开始的,而重大的发明往往也都来自民间。”武汉大学创新课指导老师王晓进说。

  王晓进自身拥有60项专利,近年开始指导学生搞创新研究,学生也获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

  他认为,民间发明人不像企业,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创新发明更没有束缚,思维更加开阔,更容易出好的创新成果。

  他说,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由民间走向职业、由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始都是民间科技研究者。如电磁学大厦的奠基者法拉第、能量守恒定律的创始人焦耳、“发明大王”爱迪生等等,最初他们都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个体发明者。还有达·芬奇,他能画《蒙娜丽莎》,也能雕塑,也能发明,最著名的是计算器。达·芬奇还设计了心脏修复手术,后来有医生照此治疗,准确无误。像达·芬奇这样的奇人,又有哪个公司去挖掘他无限的才能呢?

  而我国的发明史,从来都是来自于民间。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鼓、养鱼法等,都是来自于普通人在劳动中的创新。

  记者王丹妮

  许多超过洋人的发明专利

  出自民间发明人之手

  民间发明专利是“创新垃圾”还是有价值的发明?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邹定国认为,民间发明专利是被忽视但又亟待挖掘的金矿。

  “我接触的很多优于国外同类技术的发明专利,不是来自企业,也不是来自高校,而是出自民间发明人之手。”据他介绍,常州有一位发明人,发明了一种炉子,在燃烧固体废弃物时,可直接将其转化为燃料,而且没有二恶英的排放,炉子的售价只有国外产品的三成。武汉发明人肖金安发明的一种螺纹经滚压成形的外螺纹管接头,国外只能做几寸大的,而他可以根据需要,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很多人认为,民间发明专利不转化,就是没有价值。其实,也不尽然。”湖北创新研究会会长袁伯伟说,创新往往是一个点子,当这个点子是前人没有想到过的时候,它就可以变为专利。所有专利技术都必须公开其核心内容,也许这个点子还不够完善,没能达到转化的条件,但能给研究的同行开启新的思路,别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或三次创新。记者王丹妮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势头被遏制
      下一篇:“媒购委”曝光29则涉嫌违规广告 赵忠祥被点名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