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限牌令,大部分车主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位车主说,他听一个在车管所的朋友说了,限牌令是真的。车主李先生说,他身边的朋友,10个有8个近期都买了新车。
一名手持车牌的男子走过办证大厅。昨晚23时,花乡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办证大厅内依然火爆,办牌者络绎不绝。截至今日零时20分,仍有上百人在排队等待。本报记者 吴江 摄
昨日,芳群园四区,办理汽车购置税的大厅里,挤满了办手续的人。
昨日,崔各庄附近检测场外,一市民在新车内抽烟看书,他说准备在这里占位过夜,以便第二天能尽早拿到车牌。
今日上午10点到11点,北京将召开“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新闻发布会。届时,北京市政府及市交通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将介绍北京治堵具体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12月13日,北京公布治堵新政征求民意,因限制机动车数量等具体操作细则并未公布,汽车市场上限购传言四起,引发了购车和上牌潮。
而今日(23日)零时将暂停机动车上牌的传言导演了排队上牌过户“最后的疯狂。”
本报讯 汽车“限牌”传闻加速了北京居民购车的步伐。有传闻称限牌的最后期限是今日(23日)零时。为赶在期限之前办理牌照,最近一周,在车管所京朝分所、京丰分所等地,二手车过户、新车上牌的数量比往日增加了一倍以上。昨日,车主们凌晨三四点就开始等候上牌。而车管所工作人员则称限牌是“谣言”。
车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昨日在车管所京朝分所新车检测场内,上千辆新车等候上牌。车辆缓慢地移动着,依次去完成外观、照相等检测项目。中午12时,一位车主说,凌晨5点多就来排队,到中午了,车子才刚完成一项外观检测。
等候的大部分车主均表示,要赶在年前把牌照上了,“再晚就上不了牌照了”。
对于限牌令,大部分车主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位车主说,他听一个在车管所的朋友说了,限牌令是真的。车主李先生说,他身边的朋友,10个有8个近期都买了新车。
在等候上牌的过程中,不断有不同版本的新传闻诞生,一些车主们互相交换着“信息”。
京朝分所总检大厅的工作人员说,车主们凌晨6点来排队,队伍都已经排到检测场外,只能停在京沈高速的辅路上了。“明儿得凌晨3点来排队,才有可能当天办完所有手续”,该工作人员说。 车管所工作人员称限牌是谣言
“限牌令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京朝分所咨询台前,一位女士挤过人群,询问工作人员。
“这都是谣言”,咨询台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到现在还没看到有关的红头文件,关于限牌令都是谣言。“都是4S店传出来的,让你们个个都疯了似的去买车”。
“那官方为什么不辟谣呢?”女市民接着问。
工作人员回答,那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事情,车管所无权了解。
该工作人员说,现在办理二手车过户等手续的,“以前一天最多就拿600个号,现在一天排队拿号的都有1000多了”。
昨日下午,北京车管所京丰分所的工作人员称,他们还没有接到关于限牌的通知。
进展:车管所称今日仍可办过户
截至今日凌晨零点20分许,花乡二手车市场车辆过户大厅里,仍然还有两三百名车主在办理手续。现场一名陈姓车辆代理人称,工作人员告诉车主,今日上班后还可以办理过户,但现场的车主不放心,要求“连夜把手续办好,就怕车牌没号了”。
几名等待办理二手车过户手续的人坐在桌子上休息,桌子上下堆满办理手续时被人丢弃的废纸。
昨日,五方桥车辆检测场,市民在领取车牌。
现场:1 车内备干粮彻夜排队
昨日下午2时30分许,丰台区西道口的岳各庄机动车检测场外围的程庄路辅路上,一条各式无牌新车组成的长龙绵延数公里。
这条汽车长龙导致程庄路和卢沟桥路路口交通堵塞,车辆行驶缓慢。
排在汽车长龙头部的是一辆红色悦动。车主郑先生说,车子是前日刚买的,就为了赶在“大限之日”前上牌。昨日凌晨3点就过来排队了,12个小时后,才走了不到一千米。他的车内放有饼干、面包、水等食品。“因为车随时得往前挪,只能买点东西在车内吃了。”郑先生说。
2 黄牛加塞排队500元一个
在岳各庄检测场服务大厅内,人声鼎沸,数十个服务窗口,每个窗口外都排有近20米长的队伍。
在一个角落里,穆先生蹲在地上,从包中拿出各种证件和表格摊在地上,并逐一归类。“我是汽车4S店的,在帮新车车主办上牌手续呢。”穆先生说,他手头握有30个车主的资料,都是这两天买的新车。
汽车排长龙,催生了一门生意:通过黄牛加塞。
“先生,要不要上牌,不用排队,帮你加塞”,在检测场周边,这样的黄牛有数十个。前天刚买了新车的王先生不想排队,花500元加塞,上午9点钟才来,但已经比凌晨来排队的人提早完成拍照等手续。
这些黄牛说,他们与检测场内部有关系,“能排到前头去”。不过检测场工作人员否认这种说法。
3 二手车过户“最后的疯狂”
昨晚10时,花乡二手车市场过户大厅,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窗口上方机器叫号的号码,已经发完了5000个,又重新从1开始叫号,叫到了200号。
市场里的经销商、代理人都已经口口相传“过了夜里12点,就不能再上牌了”。
“这种景象从来没有过”,咨询台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现在也拿不准到底“限牌令”会不会生效,“反正我们还没接到通知”。工作人员说,从上周五开始,过户大厅每天晚上都加班到9点,“今天能在12点前办理完就不错了”。
下午5点市场大门关闭,有几十辆晚到的车被“拒之门外”。一辆金杯车的司机说,已经没法拍照,“只能盼着明天别不给上牌了”,他准备等到夜里12点以后,看一看究竟给不给上牌。 市民申请北京公开公车数量 官方称问题很敏感
专家称公车数量不属于保密范围,民众有权知道政府公车的数量及型号。但北京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回应”或“无法单方披露”,“这个问题很敏感”……如果不事先公开,如果才能看到是否零增长?
为促使北京市政府公开公务车辆总数和具体型号清单,北京天问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叶晓静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向北京市公安局、市交通委以及市财政局申请相关信息公开。昨天,微博曝出叶晓静的行为,得到了网友支持。叶晓静说,这份申请已经妥投,正在等有关部门回执。
先公开才能看到是否零增长
前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这一消息,还贴出了叶晓静签名申请表。该帖一发,引来众博友支持,当天下午就有近600条转帖,近300条评论。
叶晓静昨天告诉记者,前天下午通过特快专递,分别向市公安局、市交通委政府信息公开办邮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并在市财政局网站在线填表,提交线上申请。申请公开内容为北京市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北京市全额财政拨款单位所购置的公务车辆总数量及具体型号清单。
“北京关于治理交通拥堵新政措施,其中一项是从明年起公车零增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怎么看待‘零增长’,是否要先公开今年的数字,才能看到明年是否零增长。”叶晓静说,对于“公车零增长”百姓需要有监督,同时,也可以从数量看出公车是否是造成拥堵的主因,才能够给治堵提建议。
所在律师事务所支持其行为
这篇微博发出后,北京天问律师事务所的周泽 (微博)律师通过微博公开支持叶晓静的行为,他说,叶晓静是其事务所律师助理。“律师事务所信奉行动改变中国,鼓励律师及律师助理这么做。”
“她是律师助理,也是个普通公民,同样有知情权。”昨天,周泽告诉记者,国家机关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应该有责任向百姓公开。负责公开这些信息的部门涉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交通部门。但申请后,政府会不会公开不好判断。“如果不公开,可通过诉讼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专家:“公车数量不属于保密范围”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认为,民众有权知道政府公车的数量及型号。“如果不属于国家保密内容,又与百姓的利益有关,百姓应该享有知情权。”
王文章说,从常理上讲,政府公车不属于国家保密范围内,财政上属于国家财产,是纳税人买的,为公共服务,百姓应该知道这些钱是如何支配的。“媒体应该呼吁支持公开。”而关于政府没有通过媒体公开这些信息,王文章认为,可能因为公车数量大,也许公开后会引起百姓质疑。
背景:北京称公车数“不便回应”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
上述措施赢得网民一片叫好,也引发对公车相关话题的关注,包括公车过度膨胀、公车私用现象等。
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对于网民普遍存在的这个疑问。据新华社报道,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两者公布的公车数量相差较大。
新华社记者日前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了本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回应”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对话:不公开?给个理由先
新京报:这是你自己提出要申请公开公车数量吗?
叶晓静:我是张兴律师的助理,我们在讨论这件事,我很有兴趣,律师也问过我们愿不愿意做这个事情,我觉得有这个必要。
新京报:律师或事务所对于这件事给了你支持吗?
叶晓静:有,我们在讨论向哪些政府机构申请信息公开,以及申请公开的内容也有些沟通。这(递交申请)是一个商量的结果。
新京报:目前得到反馈结果了吗?
叶晓静:(申请)已经寄出了,今天也查询了。EMS显示妥投,也就是公开申请的表格对方已收到。有关部门应该在15个工作日内给我回复。
新京报:得到这个数据后,会通过媒体或者网络和百姓分享吗?
叶晓静:希望是这样的,我希望通过这个事情来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
新京报:你对于北京公车数量怎么看?
叶晓静:北京的拥堵情况严重,这种拥堵和北京的公车有多大的关系?需要看到这份数字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凭想象来说它就一定是个相当大的数字。
新京报:你有信心政府能向你公开这份信息吗?
叶晓静:既然有这个(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我们相信如果不公开是要有一个理由的,即使不公开,我也能知道理由是什么。
新京报:只有你自己站出来,有没有想过会遇到压力?
叶晓静:我觉得关注这件事,从具体的个案来推进公共政策出现良好的结果,是一个律师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