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重庆城市标志跨江索道将拆除

时间:2011-03-01 10:37来源:重庆晚报 www.yunhepan.com

  

昨晚7点38分 载着工作人员的索道轿厢最后一次掠过嘉陵江

昨晚7点38分 载着工作人员的索道轿厢最后一次掠过嘉陵江

 

  

市民们用相机和手机拍下最后一天运营的嘉陵江索道留作影像纪念

市民们用相机和手机拍下最后一天运营的嘉陵江索道留作影像纪念

 

  

昨晚7点26分 渝中区沧白路,最后一批市民乘坐嘉陵江索道过江

昨晚7点26分 渝中区沧白路,最后一批市民乘坐嘉陵江索道过江

 

  

陈先生买了一张索道票留作纪念

陈先生买了一张索道票留作纪念

 

  昨晚7点32分,随着最后一班载客的索道,由江北嘴驶向沧白路,29岁零两个月的嘉陵江索道,和我们的城市告别。

  昨天,1.2万人带着对嘉陵江索道的记忆、怀念、体验……各种心情,来到江北嘴和沧白路,买上一张票,从此岸驶向彼岸,用这种方式和这位老朋友说再见。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 王渝凤 实习记者 吴娟 文 记者 钱波 张质 冉文 摄

  坐索道

  排队一个半小时

  “这景象黄花园大桥通车前才有过”

  昨下午3时20分,记者来到沧白路63号的嘉陵江索道。

  买票坐索道的人不少。索道购票处,人们排成长队,原本就不宽敞的大门被挤得水泄不通,人流一直延伸到了大门外的公路旁。

  买完票后等待登索道,仍需排队。索道始发点位于4楼,等候的乘客从4楼蜿蜒而下,一直到底楼入口的坝子。粗略统计,足有200多人。交巡警和协勤也来维持秩序。入口周围的建筑物,不少已涂上红色的“拆”字。

  由于索道轿厢一趟只能装28人,人流只能缓慢前进。记者排队买票,花了一个半小时,才终于站到了盼望已久的索道轿厢里。

  曾经家住九尺坎的市民王国民说,他记得,这样繁华的场景,还是在黄花园大桥通车以前才有过,索道刚运行时,排队才会这么长。

  开索道

  收班再延一小时

  “不会让乘客留下任何遗憾”

  按照正常工作时间,嘉陵江索道每天上午10点开班,晚6点收班。上周末,由于很多市民通过微博得知索道要拆的消息,索道公司将收班时间延迟到了6点半。

  昨天,由于乘客增多,索道公司直到晚7点32分,才把最后一厢乘客送走。“我们不会让乘客留下任何遗憾,一定要让他们坐上。”索道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晚7点32分,当最后一班乘客送走后,索道公司工作人员唐师傅,把人行通道锁了起来。7点37分,索道公司工作人员坐最后一班索道离开。之后,唐师傅将嘉陵江索道的大门紧紧地锁了起来。

  爱索道

  留下一面怀念墙

  “江边长大,怎能对索道没感情”

  据索道公司统计,昨天,嘉陵江索道共迎客1.2万人次,这个数量虽不及索道刚开通时的高峰值,却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历史新高。

  坐索道的乘客,多数都是带着对索道的特殊感情来的。在嘉陵江索道沧白路站台三楼的一面墙上,很多乘客用贴纸写上自己对索道的怀念,然后一张一张地贴上墙。

  “我和老罗曾经要留下你,无奈今天你要走了。”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无奈。”

  “你拆,或者不拆,都在那里,在重庆人的心里。”

  ……

  家住谢家湾文化七村24栋5单元的市民龙小玉说,她和很多朋友一样,都是请假出来坐嘉陵江索道,“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人,怎么能对索道没有感情呢?”

  用这样特殊的方式,与嘉陵江索道说再见,虽然伤感,却值得留恋。

  市客运索道公司介绍,嘉陵江索道今起停运,将着手准备拆除。

  建议

  修交通历史博物馆

  对于嘉陵江索道是否异地重建,市索道公司表态,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方案,是否复建尚无定论。

  昨天,作为一直呼吁保留嘉陵江索道的市民代表,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建议,在嘉陵江索道拆除后,保留部分设备并修建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

  蒲教授表示,可以建一个博物馆,把老重庆的东西、影像、照片等资料收集起来,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这些曾经的记忆。

  还有市民建议,修建交通历史博物馆,把告别城市舞台的电车、缆车、车渡等都纳入其中,供大家追寻山城的回忆。

  留纪念 不坐索道也买票

  30多岁的市民陈可雄先生,自小就是在江北城的上横街长大。

  陈先生说,索道开通前,江北到解放碑,只能坐过河船,但过河船有很多问题,那时重庆多雾,一到雾天,轮船就不能过河,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对岸。

  索道开通后,改变了天气对交通的阻碍,“那个时候,每个周末都要去解放碑,虽然当时的船票价格才4分钱,而索道票价就要1角,但是,当时的人们都愿意选择乘坐索道,几分钟一过去,就到了解放碑,不用再爬坡上坎那么辛苦。”

  昨天,陈先生虽然没有坐索道,但还是花5元买了张票,留作纪念。

  才接触 没想到就说再见

  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侦系读大三的新疆学生罗荞,来重庆6年了。虽然看过电影《疯狂的石头》,对经典的索道场景记忆犹新,他却一次都没有坐过索道。

  “我是早上看晚报,才知道索道要拆了,不知怎么地,心里很难受。”看完报纸,罗荞从学校打车来到沧白路,他的同学也陆续赶来,“一直以为索道随时可以坐,谁知才第一次接触,没想到就要说再见了。”

  拿着票,同学们彼此举起相机,相互留下纪念。

  亮“宝贝” 首名乘客签名卡

  家住大渡口区翠柏路99号秋实景苑小区的艾远兴老人,是一位重庆城市记忆的收集者和守护者。昨天,76岁高龄的艾老也最后一次乘坐嘉陵江索道。

  他在沧白路索道站台上久久站立,手里攥着一叠资料。不少市民停下脚步翻看资料,和他一起追寻回忆。艾老说,他家里收藏了各年代的重庆纪念品,年代最久的是清朝同治元年。和嘉陵江索道有关的资料,一是几张老报纸,二是两张集邮卡。

  “从施工开始就天天盼,可惜通车那天我在上班,没坐成。”艾老说,在索道正式载人前,他从邮政公司买到两张集邮卡,一张有面值1分的索道邮票,还有纪念邮戳,另一张有手绘索道图。他四处打听到索道的施工单位地址,把两张卡片寄过去,得到了3位施工负责人的亲笔签名。艾老说,其中一位是索道的首名乘客———当时的技术主管、如今国内索道建设专家龙通全。卡片上还写下了开工和竣工日期,十分珍贵。记者 谈露洁

  纪念牌 如此告别有新意

  “最大牵引速度6.5米/秒”、“1980年12月15日动工、1982年1月1日通车”……这些参数是嘉陵江索道的“档案”,昨天,它被做成18块红色纪念牌,被市民们带到现场与索道做最后的告别。

  组织这次活动的是重庆一家网站的工作人员。昨天上午,看到报纸的新闻后,专门把嘉陵江索道的相关信息搜索出来,做成纪念牌。他们带着牌子,从渝中区乘坐索道,一路带到江北,沿途看到这些纪念牌的市民,纷纷上前询问,主动合影。

  这一幕,被许多市民誉为告别的最好形式。

  嘉陵江索道29年沧桑历史

  1980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以及我国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大型双线往复式过江载人索道———嘉陵江索道开工建设。

  建设难度最大的是横跨嘉陵江铺架索道。1981年秋天,嘉陵江索道放钢绳时,成百上千名民警现场维持秩序,两个站点附近的居民临时疏散,嘉陵江断航12小时。为避免钢绳掉在水中无法拖起,工程方安排了七只驳壳船,每隔一段距离一只,一字形排在江面承托钢绳。钢绳自重15吨,加上张力,共重75吨。江北站需要两个分别重43吨的重锤,用来调节钢绳的松紧和高度。

  1982年1月1日,嘉陵江客运索道建成试通车。全长740米,车厢最大容量46人,最大牵引速度6.5米/秒,总投资378万元。当年,乘坐索道票价1角,从渝中区到江北城区只要两分半钟。

  1989年7月1日后,嘉陵江索道从重庆市轮渡公司转交由重庆市客运索道公司管理,保持了29年安全通行纪录。据统计,29年来,嘉陵江索道载客量已突破1亿人次,最高峰每天运载量达到2.54万人次。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我国空军首次执行海外撤侨任务 将飞越5国空域
      下一篇:东星航空因遭停飞事件起诉民航中南局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