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湖北仙桃大量儿童被送入体操学校9成将遭淘汰

时间:2011-03-01 10:45来源:  新京报 www.yunhepan.com

  

2月16日,湖北仙桃李小双体操学校的队员们在进行基本功训练,动作名为“小燕飞”,锻炼腰腹力量。A22-A23版摄影/本报记者 朱柳笛

  2月16日,湖北仙桃李小双体操学校的队员们在进行基本功训练,动作名为“小燕飞”,锻炼腰腹力量。A22-A23版摄影/本报记者 朱柳笛

 

  

2月17日,孩子在墙边练倒立,以减除假期时腹部囤积的脂肪。

2月17日,孩子在墙边练倒立,以减除假期时腹部囤积的脂肪。

 

  

2月17日,孩子们在练习腰部的柔韧性。

2月17日,孩子们在练习腰部的柔韧性。

 

  目前,湖北仙桃正斥资3亿多元,筹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仙桃被誉为中国的“体操之乡”,是因为杨威等四位奥运冠军,均毕业于当地的李小双体操学校。

  而该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1992年到2008年,历届奥运会中都有毕业于该校的运动员。但国家体操队此次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队员中,则不见该校的身影。

  许多家长仍因有冠军梦或无暇照顾孩子,将儿女送去学体操,但有9/10的孩子无法进入省队、成为职业运动员。那些被“淘汰”的孩子则有可能无法再适应普通小学的正常生活。

  2月15日,上午9点,李小双体操学校的孩子们开始在训练房的软垫上光着脚四处奔跑,冬天还没有结束,训练馆两旁的窗户已经打开,一丝寒气钻了进来。

  李小双体操学校,成就了湖北仙桃的辉煌。它让这个人口不过30万的县级市,涌现了四位体操世界冠军:李大双、李小双、郑李辉和杨威。

  仙桃亦被誉为中国的“体操之乡”,目前,当地正在筹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占地397亩,并给李小双体操学校预留了地方。

  训练房内,那些4-7岁的孩子,日复一日的训练着跑步、压腿、倒立、弹跳、平衡……孩童时期丰富多样的人生,在这里,被简化为几个单调乏味的肢体动作。而反复训练这些动作,又是实现冠军梦的唯一法门。

  众多孩子被前赴后继的送来,不少父母都替儿女怀抱着拿金牌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却永远是极少数。

  在明白冠军之路比想象的还要艰难之前,孩子们的人生就已被程式化的动作训练改变了。

  “被动”入校

  杨仁平因为跑黑的无暇照顾孩子,先后将儿女送入体校,体校学生的父母80%是商人

  杨可一直倒立着,腮帮子凸起,肚皮露了出来,脚尖绷直贴着墙面。教练郑顺生站在离他3米远的地方,手里拿着一块电子表,大拇指飞快地按动着———他在计时。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对师徒像周围矗立的器材一样,站在阳光的阴影里,不发出一点声响。

  寒假正式结束,停训将近两个星期后,杨可发胖了。这对一个学体操的孩子来说是糟糕的消息,郑顺生正考虑着如何通过加强训练,让杨可的体重回到寒假前。

  1000平米的体育馆里,上百个孩子的喧闹声此起彼伏。

  一个新生的哭闹声并没有打扰到杨可,他依旧维持着倒立的动作,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在郑顺生看来,这个6岁男孩是自己的队伍里最有潜质的队员之一。

  三年前,杨可还只是个不到四岁的孩子,父亲杨仁平领着他来到李小双体操学校,找教练郑顺生。

  郑顺生拉起小男孩的手,四处摸摸、捏捏。

  首先是胳膊,直线一样的胳膊,没有一点儿弯曲的关节,然后是宽肩、厚胸、窄臀、长腿、小脚丫子、直愣愣的眼神……他在这个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几年前,杨仁平曾带着一个女孩来找郑顺生,女孩眼神同杨可一样倔强。

  女孩名叫杨飘,杨仁平的大女儿。

  杨仁平本没想过让女儿从事体操训练。多年前,他偶然和在李小双体操学校食堂工作的一位熟人聊天,对方称,这个体校诞生了好几位奥运冠军,这个信息让夫妇萌生了送杨飘去学体操的念头。

  第一眼见到杨飘,郑顺生的评语并不好听:“身材不好,灵活度不够,基本姿态不美。”

  但杨仁平和妻子还是坚持让杨飘入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夫妻二人因为家庭困难,购买了一辆面包车跑黑的,无暇照管杨飘。

  和杨飘父母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张世杰的父母。远在贵州从事煤炭生意的他们,也是因为没有精力看管孩子,才将张世杰从贵州送进李小双体操学校。

  体操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孔老师,介绍学校里孩子们的家庭背景:“140多个小孩,80%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自己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

  让杨仁平欣喜的是,教练郑顺生先后收下了他的女儿和儿子。

  除了动作还是动作

  为减除孩子们假期囤积的脂肪,学校将训练时间由半天调整为1天,3个小时几乎没休息

  2月16日,下午3点,又一轮训练开始———为了减除孩子们假期囤积的脂肪和惰性,原本半天的训练调整为一天。

  “150个阶梯跳,开始。”郑顺生给自己的弟子下了命令。

  然后是单腿跳、纵跳、矮子步、青蛙跳、前空翻、引体向上……郑顺生几乎不用下任何指令,数十个弟子们便一项接一项的完成各种动作。

  “脚尖并拢,肩膀拉开。”郑顺生反复强调着。

  3个小时的训练,几乎没有休息,喝水、上厕所,需要打报告。只有在倒立和压腿时,才能够享受片刻宁静。

  已经出汗的杨可脱得只剩下秋衣秋裤。

  “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刚开始进行这样的训练,也没法坚持下来。”郑顺生说。

  杨可和伙伴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适应郑顺生的训练模式和流程,代价是手掌覆盖起一层厚实的老茧,腰腹用力时能看见小型的六块肌。

  在问及“苦不苦、累不累”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几乎一致:不累,好玩。

  但体操运动本身的辛苦,决定了兴趣往往是有限的。

  训练馆内,教练杨玉林指着一位9岁的男孩说:“你该问问他,他肯定不会这么回答。”

  那名男孩正双手扶着鞍马,两脚伸进一个被绳索吊起旋转的塑胶桶里,一次坚持10分钟左右。他正在寻找做托马斯全旋的感觉。

  普通人做这个动作,可能当塑胶桶才旋转了两三圈,双手就无法支撑了。

  如果他朝着专业训练的方向走下去,若干年后,可以完美地完成一系列类似的动作,从而在赛场上拿到一个较高的得分。

  尽管杨可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够具备在鞍马上做全旋的力量,但他已经开始爬上这个庞然大物,做一些练习上肢力量的基本动作。

  他用双手牢牢抓住鞍马中部的环,双臂支撑起身体,腿并拢,从鞍马的一端抬起,越过马身,到达另一端,周而复始。

  鞍马动作的关键,在于除双手之外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触及到马身。

  杨可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他的双腿尽量抬高,脚尖和脚跟形成一个新月般的弧度,这得到了教练郑顺生的赞赏,“哎,不错,继续保持,果然是大队长。”

  郑顺生通常用任命大队长的方式来落实他的赞赏。

  每隔一段时间,他会进行大队长“换届选举”,依据孩子们的训练表现来确定管理者的人选,表现最好的队员自然是大队长。

  担任大队长,意味着一直排在训练队伍的头一个,以及在教练缺席时可以带领队伍进行程式化的训练。

  杨可显然很愿意担任大队长。得到郑顺生的表扬后,他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这意味着教练对自己动作的肯定。在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这是杨可被肯定的唯一方式。

  两本课本:语文数学

  体校的孩子从未接触过音乐、美术或者其他副科,训练的时间挤占了这些课程

  杨可被送进体操学校已近三年,母亲朱月琼仍记着其当时入校的情景,好像是三分钟以前发生的事。

  进入体校,意味着不到4岁的儿子开始寄宿生活,几乎一两个月,杨可才能回家一次。

  刚入校时的杨可留给保育员周奶奶的印象是,耷拉着鞋带,哭得满脸泪痕,穿衣服、刷牙洗脸,每一样都要从头教起;房间里要备一些简单的药水,以便处理他因为训练造成的皮外伤。

  □本报记者 朱柳笛 湖北仙桃报道

  

2月17日,教练郑顺生在给队员们讲解动作要领。

2月17日,教练郑顺生在给队员们讲解动作要领。

 

  

杨可(右一)和他的队员伙伴在训练馆内。

杨可(右一)和他的队员伙伴在训练馆内。

 

  在体校,除了半天的训练,还有半天的文化课。文化课除了语文、数学,剩下就是思想品德与写字了。杨可比其他非体校孩子“幸福”的是,书包里只会有两本课本:语文和数学。

  体校里,众多的孩子和杨可一样,从未接触过音乐、美术或者其他副科。训练的时间挤占了这些课程。相比起同龄的其他孩子,他们的娱乐生活少得可怜,仅有的娱乐方式是看卡通片,最近他们比较迷恋的是《果宝特攻》。

  3年训练下来,与娴熟的体操动作相比,杨可的吃饭动作则显得孩子气。

  晚餐时,他坐在食堂五彩斑斓的椅子上,不太熟练地用汤匙往嘴里扒着饭,然后突然伸出手,抓起一片萝卜送进嘴里。

  杨仁平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他更多的希望是儿女能得冠军、世界冠军。

  他常会欣喜地跟别人说,在李小双名声大噪的时代,杨飘进入体校;杨威获得北京奥运冠军后,杨可又沿着他姐姐的路走了下去。

  和杨仁平怀抱同样期望的家长并非少数。

  每逢新学期开学,就有一些家长带着三四岁的孩子,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专程赶往仙桃的李小双体操学校,每年交上近万元的学费,要求让他们的孩子进校学习。也有不少家长会反复跟教练诉说,他们的孩子有学习体操的潜质,值得培养。

  体校负责招生工作的孔老师介绍,所有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家长慕名而来。现在140多个学生里,80%来自外地,其中还有一名来自爱尔兰的小女孩玛莎。

  “很多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明显过了打基础的年龄,可家长还是硬把他们送过来。”孔老师说,当然通过训练,他们也能锻炼意志和品质。

  2月16日,训练进行到一半,郑顺生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在始终耍赖不肯训练的严家勇面前晃了晃说:“快,压腿,做好了就给你糖吃。”

  4岁的严家勇乖乖地坐下去,伸开了双腿,不到1分钟,他又扬起脸哀求道:“郑教练,好累啊。”

  学校总教练颜永平也正好在场,开始用自己编写的儿歌哄他:“男子汉,铁打的汉,不好哭,做好汉,这样老师才喜欢;学小双,要流汗,将来做个英雄汉;拿金牌,夺冠军,美名天下传。”

  冠军路,独木桥

  李小双体操学校约1/10学生能进入省队,一些被“淘汰”的孩子已不能适应普通小学

  颜永平从事体操教练20年,奥运冠军杨威的体操启蒙就是从颜永平处受益的。

  但颜永平也知道,现实中的夺冠,远没有儿歌里的逻辑那么简单,也许“流了汗”,依然无法“拿金牌,夺冠军”。

  颜永平已经没法计算自己带过多少学生。

  但他能够记得的数字是,他参与培养输送的人数:一级运动员10人,国家级健将8人,洲际冠军7人,世界冠军6人,奥运冠军3人。

  级别越高,数字越少,递减的人数中透出一种残酷。

  这已经是辉煌的成绩了,更多的教练,也许一辈子,带不出一个奥运冠军来,参与者的庞大基数和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抛开拿金牌,如果杨可要成长为一名专业的体操运动员,必须要通过现有的三级体制:体校、省队和国家队。

  孩子一般在三四岁被送进体校,经过五年训练,表现出色的孩子能被选入省队。但大多数孩子会被退回到普通小学就读。

  李小双体操学校的140多名学生,在接受极其严格的训练后,通过层层选拔、过滤,最后能进入省队的仅有10-20名。

  大多数孩子,在行程还没过半时,便从通往冠军之路的独木桥上跌落,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星期前,许迪(化名)便从这座独木桥上跌落。他离开了专业体操领域。

  6岁才进入李小双体操学校学习的许迪,和其他孩子相比,底子稍显薄弱。但因为天生好动,身体灵活,在体校学习两年半后,许迪还是被推荐进入武汉体院的一家附属学校。如果表现好,许迪就能被送入省队,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许迪母亲回忆说,自己每个月去探望儿子时,总会泪眼汪汪地离开。“比起在体校时,体院附属学校的训练强度不知大了多少倍,擦伤碰伤再所难免。”

  春节前,在武汉体院附属学校才训练了半年,许迪被要求回家。许母在教练处获得的反馈是,许迪学习体操的时间太晚,基础较差,不适宜继续练下去。

  随后,几岁的许迪进入了仙桃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从入学起,许母对许迪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毕竟已经离开普通学校三年了,当年的成绩虽然好,但落下的课程太多,补起来很困难,而且他早就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了。”许母说。

  许母还记得,当初把孩子送去李小双体操学校时,学校的老师和教练曾一度劝慰她说,“虽然体校文化课的水准无法与普通小学相比,但孩子一旦离开这里,课程还是很容易追赶上来。”

  许母开始四处托人,设法将本该读三年级的许迪降了一级,并且在寒假里请了家庭教师给许迪补习。

  但让她觉得头痛的是,许迪新学校的老师数次跟她反映,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好动得很。

  “体校的学习氛围相对散漫。几小时的训练下来,累得够呛。孩子们一般是很难再集中精力学习的。”郑顺生说。

  许母的困惑是,不知要用多久时间,才能够让许迪远离过去体校生活的轨迹。

  母亲的犹疑

  因为训练过于辛苦,母亲朱月琼已开始犹豫是否应该继续让儿子杨可从事体操

  相比之下,杨飘的“运气”要好一些。郑顺生通过私人关系,将她推荐给了山西省省队。

  杨飘被接收了,并在几场国内赛事中获得不错的名次。但很快,矛盾开始凸显。

  一进入省队,杨飘的手机和零用钱都被教练没收,理由是影响训练。她开始罢练。

  即便是远在仙桃的郑顺生,仍然会隔三差五的打电话劝说杨飘,让她调整心态,继续训练。

  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直接影响了朱月琼。本来对于两姐弟是否继续从事专业体操训练,她就一直是犹豫的。

  今年春节,朱月琼去山西陪杨飘过春节。因为省队担心队员发胖,杨飘和队友们都不能回家过年。

  这种训练的强度常常让朱月琼感到揪心,但如果就此放弃,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又让她觉得可惜:“已经练了这么多年,现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朱月琼还觉察到儿子杨可一些微妙的变化:入学后的第一年春节,杨可回家过年,亲戚朋友起哄要求表演一下,他“腾”地就在场子里翻起了筋斗。

  但今年无论大家怎么起哄要求,杨可坚决不肯再表演;尽管姐弟俩都是练体操的,一旦碰面,两人都默契地不提关于体操的任何事情。

  朱月琼把这种变化理解为一种兴趣减淡后的疲乏。

  而杨仁平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年龄尚小的杨飘、杨可姐弟是无法抉择更好的未来,而在“体操之乡”练体操,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母亲朱月琼则一直在焦躁不安中犹豫着,几乎每次开学,朱月琼都会跟教练郑顺生提出接回杨可的想法,但经过郑顺生的一番劝说,她又会暂时放下心中的疑虑。就这样,周而复始。

  退出,这是郑顺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希望杨可能留在自己队里继续训练,他有信心培养出一个准冠军来。

  “要送妈妈4块金牌。”

  学校里6岁学员杨可还不知道“冠军”背后的压力,他还渴望着将来为母亲赢得金牌

  “谁能保证这里的孩子一定能成为冠军呢?”训练场上教练杨玉林感慨地说,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最后能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冠军,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

  李小双体操学校副校长彭友平也觉得现在压力很大。

  国家体操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名单已经出炉,里面没有一个队员是从李小双体操学校毕业的。

  彭友平的压力来自于,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到2008年的北京,历届奥运会总有来自仙桃的运动员的身影。

  “4位奥运冠军诞生地”,“中国仙桃体操之乡”等名号,更是让彭友平有着难以摆脱的压力。

  彭友平说,即使是在最艰苦的年代,他也没有过现在这种压力。

  上世纪70年代,仙桃就有体操训练基地,“当时没有器械,师傅(丁霞鹏)自己做,保护的海绵垫都没有,师傅就在河边地上铺厚厚的稻草,盖上沙,再搭上帆布。”彭友平回忆说。

  1996年,仙桃体操训练中心才有第一个室内训练场。彭友平还记得,墙壁上用白石灰写着“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冲出沔阳,走向湖北”的标语。

  随着大小双成名,仙桃体操训练中心也于2001年,改名为“李小双体操学校”,学校开始走向辉煌。

  学校的总教练颜永平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他只是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正常的低谷期”。

  颜永平说,“一届奥运会缺失,意味着学校重新从0开始。”

  杨可还不懂这些,他现在只是对金牌充满着一种天然的渴望。这种渴望来自于训练、来自于环境,来自于耳濡目染。

  春节回家,他曾对母亲朱月琼说:“妈妈,我要送4块金牌给你。”

  “他不知道,拿一块金牌是多么难。”杨仁平叹息道。

  杨可还看不到自己有着怎样的人生,十几岁可能就要面临大赛重压、退役后出路较窄、为团体赛牺牲个人等境遇,杨可对此都还没有概念。

  晚上7:00左右,训练已经结束,这是一天里最清闲的时候。

  10多个6、7岁的男孩子围坐在电视机前,大声讨论着。有人问:“杨可,你见过金牌长什么样吗?”

  他抬起头,想了想说:“像个杯子一样。”

  杨可还分不清金牌和奖杯的区别,但他曾经在体校的展览室见过,那些金色的奖杯陈列在玻璃橱窗里,闪闪发光。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中国气象局长否认人工增雪会污染环境
      下一篇:教育部官员称打工子弟将可在北京上海入读中职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