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启正分享“发言经”:官员应从容接受采访并保持信心

境外记者评价中国官员说话:要有内涵,更要讲诚信
新官话演义
官话,常常被作为“套话”的兄弟来看待,也有人将二者统称为“正确的废话”。这种狭隘的理解,事实上也造成“官话”的被异化,成为照本宣科、空谈阔论、废话连篇的代名词。
而本专题中所谈到的“官话”,则泛指“官员说的话”以及面对舆论的态度。
从去年两会后本报推出核心报道《官员学说话》,至今已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发现,中国官员的语言体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日渐口语化、幽默化、个性化的表达,与主动面对记者和公众的态度,成为2011年全国两会的特殊风景
从“官话”到“民话”
——中国两会刷新官话体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每年开两会花多少钱?如果要评选2011年中国两会记者提问之最,美国之音记者的这个问题无疑会得到很多拥趸的支持。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就这样被“难住”了。
“我很少在这种会议被别人难住过。花多少钱,我还真没有数据。我想钱还是不少的,如何节约又足够满足会议需求的,我们有一位专门的秘书长管理。容我会后一两天内给你发一个电子邮件或者短信告诉你。”赵启正说。
五天后,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通过短信将数据告诉了提问的记者:去年政协全体会议的花销是5900万元。
从赵启正漂亮地回答了“最难的”问题开始,今年全国两会,狭隘意义上的官话体系就已经在被逐渐刷新。
“官话”也可以很亲民
王岐山的发言无疑是其中的又一个范例。
3月5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很不好意思,这件事我们很不好意思。”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王岐山连称“惭愧”,他回忆起年轻时曾吃不饱,“结果现在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好东西多了,吃起来却有点不放心”,“越白的面还越不踏实,亮晶晶的大米也不踏实。”
王岐山的这段表态,引起网上热议。除了体现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自责,副总理脱口而出的“不好意思”,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官员话语体系的转变。
口语化的表达,不仅相对更容易传播,也更能让受众产生亲近感。3月9日,商务部长陈德铭出席记者会,一开始,他就主动表示:“我想今年有新的形势,大家又有问题要考我,我力争能够回答得准一点儿、好一点儿。”谦虚的姿态,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
同样说“大实话”的,还有外交部长杨洁篪。在谈到中国购买欧洲国家国债遭遇国际担忧时,杨洁篪发出了“中国人做人难”的感叹。“我不知道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中国人做人也蛮难的,朋友希望我们施以援手,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不做有人说话,做了也有人要说话。”
官员发言口语化表达的,当然也不全是轻松和幽默。比如也是关于食品安全问题,赵启正就直指奸商“丧尽天良”:“总会有少数的不讲诚信,甚至丧尽天良、不惧怕法律的食品方面的奸商,还需要强大的舆论监督。”“‘无诚信者必亡。’像生产三鹿奶粉这样的企业,必亡。”
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让“官话”不再冰冷生硬,而是多了几分感性和亲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