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抢购食盐防辐射

抢购食盐防辐射

时间:2011-04-06 16:46来源:求是理論網 www.yunhepan.com

  一、日本福島核危機引發中國公眾食鹽搶購風潮

  日本“3‧11”地震還引發嚴重核泄漏,大批居民被疏散。至3月15日,福島核電站相繼發生3次爆炸,檢測出輻射量超過平常8倍,專家和自衛隊開始撤離。由於日本毗鄰中國,其高達9級的特大地震容易使人聯想到2008年發生的“9‧11”汶川大地震,以及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而這次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超越了常規的公眾心理承受能力,終於引發公眾心理恐慌。

  核泄漏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影響幾代人的健康。核輻射會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巨大傷害,容易對公眾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激發公眾的自我保護行為。搶購食鹽的大潮從江浙一帶開始,逐漸波及中國中部地區及至西部內陸省份。從3月16日起,中國部分地區,包括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發生一波又一波食鹽搶購風潮。據調查,盛傳福島核泄漏將導致海水污染,進而能夠食用的海鹽將會十分緊缺;另一方面,盛傳食用碘鹽可以預防核輻射——兩個方面造成中國公眾盲目搶購食鹽的突發公共事件。

  二、核危機造成食鹽搶購風潮的邏輯鏈條及公眾心理特徵

  日本福島核泄漏引發的中國食鹽搶購突發公共事件産出的邏輯鏈條是: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害,事故災害引發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社會安全事件。在某種刺激條件下,容易發生非常規社會集合現象,例如火災、地震之後的群眾騷亂,出於某種原因的自發集會、遊行、種族衝突、物價上漲的流言引起的搶購風潮,等等。突發事件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騷動的形態出現,嚴重干擾和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研究突發公共事件對公眾的心理影響有助於利用媒介科學合理地干預公眾心理,維護社會按照正常秩序運行。中國公眾在日本核危機引發的食鹽搶購風潮中具有如下心理特點:

  1. 盲信與盲從。受到日本核危機影響,中國公眾處於昂奮、激動的精神狀態,對媒介塑造出的擬態環境中資訊以及人際傳播的中風傳的流言失去理智分析批判能力,表現為一味盲信和盲從,進而形成群體暗示,導致群體感染。在這次食鹽搶購風潮中,碘鹽稀缺的錯誤觀點、核危機導致的世界末日情緒和行為,在暗示機制的作用下以異常速度在人群中迅速蔓延。食鹽搶購的非理性的情緒和行動傳播速度極快,迅速支配整個人群,部分公眾在昂奮的氛圍中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

  從全國各地報道看,那些搶購食鹽者或在超市裏,或在小店前,排著長長的隊伍,摩肩接踵,排著長長的隊伍,為的就是購買食鹽。這些人中,男女老幼,知識分子,販夫走卒都有。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朋認為,處於激動人群中的個人具有很強的“被暗示性”,周圍人的話語、表情、動作乃至現場的氛圍,對他而言都會成為強烈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維和行動方式迅速地與現場的人群融為一體。

  2. 無意識模倣。突發事件中公眾行為的模倣更多表現為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性的模倣。公眾在核危機中的資訊和情緒傳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機制的制約,在這種機制下形成的無意識模倣往往會對正常社會秩序造成破壞性後果。究其原因,當人們面對突然或災難性事件時,用常規方法很難應付局面,反應一般基於本能進行,而最簡單省力的反應莫過於直接模倣周圍人的行為,與在場的多數人保持一致,把它作為最有效的安全選擇。而種失去理性的相互模倣帶來的結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2011年3月17日,食鹽搶購風潮以星火燎原之勢從沿海一直蔓延到中部,再至西部,甚至波及海外眾多華人。據廣東省鹽務局新聞發言人馮啟明稱,3月16日下午2時,監測點收到第一單上報,茂名有人在搶購食鹽。很快,食鹽搶購風從一個超市蔓延到一片地區,又蔓延到相鄰的陽江;到了當天下午五六時,全省已有1/3地區發生食鹽搶購風;至當天晚上八九時,搶購風蔓延到全省2/3的地區,蔓延速度讓人吃驚。如果沒有國家專營和食鹽儲備作為後盾,食鹽搶購將導致食鹽緊缺,引起公眾恐慌,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3. 容易被利用。蝴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日本福島發生核泄漏,迅速引發中國的搶鹽風潮,這就是核危機産生的蝴蝶效應。鋻於核危機的不明確、高危害、影響久遠及不可逆性,當爆發核危機時,會有一些別用心的煽動者和利用者,利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或非理性情緒産生的巨大能量來達到某些特定目的,因為大地震衝擊和核危機造成的突發公共事件中,人們不再具備識別謠言的能力,進而不斷把人群的行為引向隱而不顯的目的,造成破壞性後果。

  在核安全面前,“可怕的不是輻射,而是恐慌本身”,從預估核危機後果的視角來看,“談核色變”確實有可能衍變成致命的恐慌。一個居住在內地偏遠小縣城的市民竟然一連接到外地朋友5個電話,都是請其代購食鹽。在公眾急切的情緒之下,公眾容易“病急亂投醫”,一些搶不到食鹽的人群,又在商家引導下,轉攻醬油、海帶、榨菜等食鹽替代品。據《羊城晚報》分析,這場“鹽慌”中最大的“贏家”,其實是一早大量買入鹽業股的遊資。

  三、媒介如何對核危機造成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干預

  從日本福島核泄漏引發的中國食鹽搶購風潮可以看出,核危機容易引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而引發社會安全事件。核危機容易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於民而言,人們無法安心工作,常規經濟生活因此打亂,造成巨大的國家經濟損失;于政府而言,這必然增加政府的調控難度,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公民對政府信任的缺失就會導致社會秩序失常。因此,作為社會輿情的監測者與引導者,當核危機發生時,必須迅速公眾心理進行科學的干預。根據拉斯韋爾的5W模式,當核危機發生時必須控制傳播過程的幾個環節,即“傳播者”、“訊息”、“媒介”、“受傳者”就能及時預防和阻止突發公共事件對公眾造成負面影響。

  1.科學運用媒介,迅速澄清真相,防止謠言大面積擴散

  1951年,美國學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對謠言所下的定義是:“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從日本福島核危機導致的中國食鹽搶購風潮來看,新媒體在謠言傳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QQ、手機短信、微博、部落格以及論壇都瞬間變成一對多的傳播平臺,以幾何級的增長速度向外傳播資訊。由於新媒體的快速性、遍在性、互文性、變異性,從浙江溫州等地肇始的食鹽搶購迅速蔓延到中部、西部,發展為全國性公共突發事件。

  經由新媒體,食鹽緊缺的謠言鋪天蓋地地傳播,引發整個社會的全面恐慌。此時謠言傳播主體已由個別轉為多元化,包括利益相關者、好事者、媒體以及二次造謠者。此時必須控制傳播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止謠言大面積擴散。當食鹽搶購風潮發生之後,各大網站如新浪網、搜狐網、網易、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光明網、新民網等紛紛發出消息,衛生部、商務部、發改委、中鹽公司出來澄清,食鹽緊缺和碘鹽可以防輻射的消息純屬謠言。全國各家電視臺也紛紛進行辟謠。

  針對這種謠言,商務部及時辟謠説,我國鹽的産能達到8000多萬噸,食鹽一年銷量只有800多萬噸,目前全國食鹽儲備非常充足,與此同時,警方也申明造謠者可能追究刑事責任;國家發改委3月17日發出緊急通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哄抬食用鹽價格等違法行為;衛生部也及時告知民眾,通過食用碘鹽並不能防輻射,且目前不必服用碘鹽防輻射。至3月19日,食鹽搶購風潮逐漸平息。

  2.普及基本常識,提高公眾判斷力,消除資訊不對稱關係

  到核危機來臨,公眾遭受意外事件時會産生心理應激反應。這個時候心理平衡被打破,可能會出現三個情況,一個是認知障礙,對事情失去正確的判斷,如認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一切都完了,甚至失去理智。第二種是情感障礙,如緊張、焦慮、沮喪、抑鬱,這個發生的情況比較多。第三種是行為錯亂,比如説逃跑、搶購、自殺、傷人。這些群體性心理危機事件會引發社會動蕩,比傳染病本身的危害還要大。

  從這次重大危機事件中,應該幫助公眾學習獲得公眾理性,學會自己判斷而非盲目模倣,另外,政府要提供合理的資訊和更加公開、順暢、快捷的資訊渠道。只要公眾稍稍關心時事,就不難將食鹽搶購風潮和去年以來一些食品炒作聯繫起來。綠豆被炒成了“豆你玩”、生薑被炒成了“姜你軍”、大蒜被炒成了“蒜你狠”、食糖被炒成了“糖高宗”。雖然幾經調控,價格仍無法回落到最初水準。這讓很多人相信,食鹽經過爆炒,價格肯定也會漲起來。

  其實,公眾如果對這個基本常識了解的話,就更不會參與食鹽搶購。根據政策常識,國家對食鹽、糧食等關乎國計民生的生活必需品都會保有足夠戰略儲備,以滿足非常情況之需。鹽在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由官方壟斷經營,生産、流通、運輸、倉儲等關鍵環節,都受到國家嚴格控制,根本無法囤積、爆炒。受眾能否及時準確充分地了解足夠資訊,直接影響到受眾能否進行正確客觀的分析、判斷,形成正確的見解和意見。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從眾心理又把一些不相信吃鹽能防輻射的人群,也推進了搶鹽的隊伍中。

  3.找出謠言之源,增強資訊披露制度,徹底消除謠言的危害

  隨著事件的處理、政府的調控以及謠言重要性的減弱,謠言的傳播頻率會不斷下降,謠言傳播逐步進入衰退期,直到謠言完全消失。在這個階段,謠言背後的隱秘不斷地暴露出來,公眾已經開始冷靜面對謠言。建立災難問題和公眾生存發展有關的資訊系統和數據庫是非常必要。科學資訊管理為資訊發佈提供權威、全面、及時的資訊資料保障,有利於及時防止謠言傳播。美國甚至利用謠言機器人(Rumor Bot)跟蹤謠言,通過實時跟蹤和分析線上新聞組、聊天室等,利用搜索引擎和數據庫在網際網路上追蹤謠言,分析和確定謠言的出處。

  “謠鹽”的流傳是有預謀的。從3月15日開始,這則謠言通過手機短信傳播開來:“BBC報道,日本政府已經確認嚴重核泄漏,所有亞洲國家應該立即採取必要措施……”這條短信被競相轉發,造謠言成幾何級增長。儘管當晚BBC發表澄清聲明,稱從未發佈日本核泄漏將影響亞洲鄰國的消息,但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澄清的資訊,繼續將對核輻射的恐慌心理推到頂點,及至16日“海水受污染將導致鹽荒,食用碘鹽可防核輻射”的謠言一齣,迅速引爆了全國食鹽搶購風潮。

  其實,這場“鹽慌”中最大的“贏家”並不人們猜測的鹽商,而是其實是一早大量買入鹽業股的遊資。有人在微博上斷言:遊資是推動此次“鹽慌”的幕後推手。掌握巨大資本的人對重大事件演進的敏銳程度遠遠強于普通民眾,很多時候他們可以利用資訊的不對稱、資本力量的強弱,直接導演出某種熱點乃至恐慌,抬起一隻只大漲的股票,誘惑普通投資者跟風接盤,“災難投資者”乘機漁利。

  四、反思:核危機引發食鹽搶購風潮暴露出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法國學者讓-諾埃爾‧卡普費雷無不憂慮地寫道,謠言“在追逐傳媒技術、獲取直播畫面以及缺乏一定的時間來驗證消息的情況下得以加強。我們的社會閱讀越少,依賴的畫面和話語、依賴我們的眼睛所看見和人們所告知我們的就越多。謠言今後會越來越多滲透到這兩種感知我們生活環境的方式之中。”核危機導致的食鹽搶購風潮背後有著深層的誘因。這種突發公共事件容易給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規範帶來破壞性結果,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加強媒介管理,澄清事實真相,提高受眾判斷力,消除資訊不對稱關係,消除謠言及其帶來的民眾恐慌。

  除謠務早,借助媒介傳播來自政府的辟謠資訊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中國目前行動電話用戶數量已達8億,覆蓋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如果政府部門建立手機短信應急辟謠系統,在第一時間發佈權威辟謠短信對於穩定民心非常重要。在這方面,湖南新化縣走在了前面,值得推廣和學習。3月17日下午3點21分,新化縣人民政府通過10086給手機用戶發送辟謠短信,希望廣大市民不要聽信謠言,理性購買食鹽。建議修正有關法規,強制各大移動資訊服務提供商履行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當地震、核危機等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有責任免費為公眾提供短信辟謠服務。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日本地震核泄漏
      下一篇:核辐射来了 量小 莫虚!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