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核辐射问题 恐慌比灾难更可怕

时间:2011-04-06 16:57来源:人民网 www.yunhepan.com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泄漏,正引发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心理恐慌。作为这种恐慌心理的应急反应,人们在采取一切自认为正确的措施进行防卫。比如,欧美部分地区公众开始购买碘盐防止核辐射,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公众抢购碘盐的情况,甚至连酱油、腌菜等含盐食品也遭抢购。

  为何区区几条传言,就导致国人陷入恐慌与混乱,引发“一盐难求”,而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每天在媒体上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日本核泄漏当前的不利影响有限”、“碘盐中的碘含量相对较低,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盲目服用碘片或加食碘盐,还能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却无法让有些人用理性与常识做出正确判断?

  这种混乱首先来自于从众心理。在传言散播初期,一批笃信“海盐将无法食用”、“碘盐防辐射”的人掀起了抢购潮;而后,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态的人加入抢盐大军;再后来,那些认为“别人买我也买,多买点也没坏处”的人也开始买盐。三重心态累积,加剧了社会恐慌心理。

  “从众”透射出公众相关知识的缺位。中国公众是第一次相对近距离地感受到核辐射的威胁,有“核忧虑”是正常的,但不应盲目将其变为“核恐慌”,更不应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片面、不实信息,盲目行动,人为制造恐慌。如有疑虑,可以多了解知识、关注相关动态。比如目前日本本岛各地的辐射情况、风向对核辐射散播的影响,以及正确的防辐射知识。哪怕真有那么一天,也该知道,关好门窗、戴上口罩等才是正确方法,而非盲目囤积、食用碘盐。

  一旦公众的忧虑露出苗头,有关方面就应当及时对社会心理及情绪进行预判,采取更为积极的防范措施,其中包括把更多的知情、判断权交给公众。比如福岛核泄漏之初,有关部门和专家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就这一事件对本国影响做充分、足够、实事求是、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而不应仅仅是笼统的“风向、洋流向东,对本国影响不大”之类的话。只有当公众相信你提供的信息是客观、可信的,才会基于这个信息的价值判断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要等到恐慌心理产生,再行多方努力,那样会事倍功半。哪怕在采取防范措施时,超前、严格一些,公众都能理解与支持政府部门为民着想的用心与行为。唯有如此,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心理恐慌之源,最大限度地稳定情绪。▲

  核辐射会不会危及中国

  ●本报赴日本特派记者李剑●本报记者田野张静●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从3月12日开始,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核辐射危机一天比一天引起全球更多人的关注和担忧。短短几天之内,福岛第一核电站先后发生多次爆炸、起火,日本首相菅直人指出,灾难性的核泄漏阴云正笼罩在日本上空。

  3月16日,福岛核电站附近核辐射量达到正常状态的6600倍。最让中国老百姓担心的,是这些放射性核物质会不会随风漂洋过海,来到自己身边,从而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凤凰网日前调查显示,将近50%的中国人对此感到恐慌,其中19.2%感到非常恐慌。各种传言一时间遍布大街小巷:核辐射已到达菲律宾、24小时内不能出门、吃碘片、穿长袖衣服……让恐慌心理迅速升级,“核辐射”成为近日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本报记者走进日本灾区

  截至3月17日记者发稿时,日本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1、2、3、4号反应堆先后发生爆炸,原本安全的5、6号反应堆也于16日传出冷却系统失灵、温度升高的消息。15日爆炸升级后,福岛附近地区核辐射一度达到每小时400毫希,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求把周边居民的避难半径从20公里扩大至30公里。与其相距220公里的东京,辐射量也升高到正常标准的22倍,不少东京市民开始打点行装,往南向名古屋、大阪等地撤离。

  3月16日,本报赴日本特派记者在与福岛县相邻的新瀉县中国总领事馆,见到了心急如焚的吉野太太。这位大连人本姓陈,嫁给日本人吉野就随了夫姓。她们全家在福岛县的福岛市住了8年,据她讲,11日的地震虽然剧烈,但房子没事,她们只是到加油站加满了油,静观其变。改变她们命运的是核辐射,尽管吉野先生仍坚信日本政府的说法,认为辐射并不严重,但在恐慌情绪的传播下,她们全家于14日逃出福岛县,目前最迫切的愿望是搞到机票,全家人撤回大连。像吉野家这种情况在当地并不少见。15日晚,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后已经在新瀉找不到住处了,最终只得住在当地的一家洗浴中心里。与记者同样躺在地上过夜的日本灾民很多,有一些是带着睡袋举家出逃。不过,也有辐射区的日本人十分镇静,表示相信政府关于辐射危害范围的说法。另一方面,有专家在电视上教大家如何降低辐射损伤,如待在家里,关好门窗、关掉换气扇。非要外出时,戴帽子、胶制手套、穿胶鞋,盖住伤口,如果下雨一定要遮住皮肤等。

  日本《朝日新闻》16日头版的大标题是:“福岛第一核电场很难受到控制”。目前,很少有日本专家愿意预测事态的发展,因此媒体多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也有日本人抱怨称,政府每次都说情况得到控制,但不久又承认事态在恶化,这使得不少人对政府的说法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妄自预测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囤积碘片成欧美百姓第一反应

  日本核泄漏的严重事态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令各国纷纷开始做出反应。3月15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称采取自愿原则,安排尚在重灾区的中国公民有序撤离日本。菲律宾驻日本大使馆也表示,将安排部分使馆人员及家属从日本撤回。法国驻日大使馆临时关闭,并建议公民最好在几天内撤离东京……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始检验日本进口食品的放射剂量。据法新社报道,对于来自日本航班的乘客,不少国家还对他们身上是否受过核辐射进行了检测。

  3月16日,本报驻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记者先后发回报道,详细描述了各国老百姓面对日本核泄露危机所表现出的种种担心。尽管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16日表示,即使有害物质飘到8000公里外的美国西海岸,甚至更接近的夏威夷地区,其污染水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在美国,还是形成一股抢购碘化钾的风潮。弗吉尼亚州一家供应碘化钾的公司每分钟都会收到3份订单,1万多盒碘化钾很快销售一空。而以往,他们每周所接到的订单不过3份。在德国,由于抢购,药店里测试核辐射的测试仪、碘片、口罩等一度短缺,各大媒体滚动播出防御核辐射的宣教片,绝大部分人取消了去日本的旅行。法国《费加罗报》近日做的一个调查显示,1/3法国人担心日本核辐射会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一部分人开始购买碘片以备防护之用。欧洲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密集的地方,人们对核泄漏会不会在本土发生更为关注。在加拿大,尽管卫生部门官方专家称不会受到核辐射影响,但人们还是急着买碘片,囤积在家里以备不时只需。尤其像温哥华这样位于太平洋边上的城市,很多民众担心,核辐射的到来只是迟早的事。在莫斯科,由于距离日本过于遥远,老百姓没有表现出太多担心。但离日本较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已经在持续监测辐射水平,15日发现,核辐射有轻微上升,不过仍属正常。有些老百姓已经开始抢购碘片和飞往莫斯科的机票。俄罗斯政府准备,一旦情况发生变化,立即撤离远东居民。

  与欧美相比,亚洲国家的反应各有不同。在与日本距离最近的韩国,人们目前表现非常“平静”,没有人戴口罩上街,也没有人表现出特别的担心。只是3月15日东京辐射升级后,网上和手机短信上有人传播放射性污染物即将扩散到朝鲜半岛的流言,造成了一定恐慌。但韩国政府和媒体马上出来辟谣,以《韩国也有流言蜚语》为标题进行报道,逐条分析谣言的不可靠性,并依据风向,说明放射物质目前不可能到达韩国。菲律宾曾是核辐射传言的受害者,在当地造成不小的震撼。位于马尼拉的菲律宾综合科技大学一度停课,但辟谣后很快恢复正常。马来西亚人尽管心里很不踏实,但在生活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甚至没有买碘片等自发性防护措施。

  即使反应堆芯爆炸,也不会影响我国

  对于中国来说,与日本“一衣带水”的距离,也导致“核恐慌”阴云渐渐扩散。尽管从3月12日起,环境保护部已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并随时更新监测结果。有关部门多次紧急辟谣,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蓝睿明博士更于16日发表公开声明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日本核放射性物质发生明显国际扩散。然而,一轮又一轮新的传言还是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不断蔓延。其中,“海水污染没盐吃”、“吃碘盐防核辐射”等影响最大,导致多个城市居民纷纷上街,抢购含碘的相关食品。从3月15日开始,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省市的多家药店,挂上了宣传碘盐的大标语,并掀起了碘化钾(碘片)、华素片(含碘成分)的“抢购潮”。就连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盐,都摇身一变成了热销货,个别地方食盐价格已从每400克1.3元飙升到近20元。“碘”概念还从药店延伸到了菜市场,含碘较多的海产品,如海带等,在上海部分菜市场已经脱销。不仅如此,很多人还把目光盯上了孕妇防辐射服,其销量比平时增加了好几倍。

  核辐射究竟离中国有多远?3月16日,本报记者对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柴国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员王仲文、解放军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陈虎等专家进行专访。他们指出,首先,日本将核辐射的避难半径设为30公里,意味着在这之外,都不会对居民产生太大影响。我国离日本有1000多公里,目前属于安全距离。其次,未来核辐射是否会影响我国,起关键作用的是风向和风力。目前日本的风向是自西北向东南刮,而我国位于日本西侧,中间还隔着朝鲜半岛,所以短期内放射性物质不会扩散到中国来。第三,即使风向改变,放射性物质向中国转移,大约会在2天左右到达。在这个过程中,其逐渐沉降、稀释,浓度变低,不会对中国人健康有明显影响。第四,就算发生最坏的状况,即反应堆芯爆炸,其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也仅为30—50公里,几乎不可能扩大到我国。

  对于目前刮起的抢购碘盐热潮,专家强调,人体甲状腺聚集碘的能力很强,因此盲目服用过量的碘,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会导致甲亢等多种疾病。▲

  权威专家解答十二大疑问

  受访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柴国旱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常青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员王仲文

  ●解放军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陈 虎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教授桂立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研究员张 伟

  核辐射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针对目前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报专访多位权威专家,为大家解疑释惑。

  1.核辐射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不妨把这次核泄漏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做个对比,当时被定为7级,有人形容像是原地引爆了一枚核弹。那次事故严重影响的范围是30到50公里,受影响较大的范围也就是200公里到500公里,超出500公里以外的地区,虽然有的地方也可以测到放射沉降物存在,但实际影响已经不是太大。退一步说,即使目前发生了最坏的状况,也就是核反应堆芯爆炸,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也不会超出30—50公里这个圈,扩大到1000公里外的我国,几乎不可能。

  据了解,日本东京的辐射量已达22倍多,听上去吓人,其实这只代表环境的指标上去了,给人造成的损伤还差一大截。国际标准是,只要辐射量在100毫希以下,对身体没任何危害。举个例子,现在站在东京街头十几个小时,还没有拍一次X光片的辐射量大。

  2.核辐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核辐射传播的行径是空气。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大气释放,随距离增加浓度会逐渐稀释。但它不是生物性传播,而是物理性的传播。它就像一种灰尘,随风飘落到哪里,就对哪里的环境有影响,然后按自然规律衰减。所以,危害主要于日本福岛当地及附近区域。城市居民,没有必要担心管道饮用水受污染,如果不放心,刚摘下来的蔬菜多洗两遍就可以了。通过土壤传播则是不可能的。

  3.日本核燃料流入太平洋怎么办?

  日本政府会尽可能避免放射性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水中,即使真流入海水中,也未必能危害全人类。放射性物质会被海水稀释到无穷小。就像一滴蓝墨水滴到杯子里,还能看到蓝色,放到澡盆里,就看不到了。另外,很多核潜艇都在海里出过事,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物质对人体和环境产生过影响。

  4.核辐射对人体会造成多大危害?

  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住的、天空、山川,乃至身体都存在着放射性,核辐射只是其中的一种。比如,砖房0.75毫希/年;宇宙射线0.45毫希/年;水、粮食、蔬菜、空气0.25毫希/年;土壤0.15毫希/年;北京到欧洲坐飞机往返一次0.04毫希。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照射伤害人体。通常,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会成为放射性物质伤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

  当短时间全身外照射辐射量不足250毫希时,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不会有临床上的病变;250—1000毫希时,血液中白细胞减少,可能出现结膜炎,但身体机能不会变化;1000—2000毫希时,身体可能出现疲劳、食欲减退、恶心等,血液中淋巴细胞及白细胞减少后恢复缓慢;2000—4000毫希时,会在一天之内引起人恶心、腹泻、呕吐,几周之内脱发、食欲不振、虚弱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可能死亡;辐射量在4000—6000毫希时,会引起人严重不适,2—6周之内死亡率大概为50%;6000毫希以上,若无适当医护,死亡率为100%。

  5.怎么能知道自己所在地是否有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无色无味,我们无法感觉到,但可通过仪器测量。当从沾染区出来,怀疑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应去检测站进行体表、体内污染检测。

  从3月12日开始,中国环境保护部已经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结果实时在环保部网站上更新。我国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城市已经采取紧急措施,24小时严密监测核污染。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任何异常。

  6.补碘片能防核辐射吗?

  碘片预防核辐射的原理是:一旦甲状腺组织被非放射性稳定碘占满,就会阻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在摄入放射性碘前或摄入后立即服用稳定性碘的防护效果最佳。除被放射性碘污染环境地周围几十公里内的人外,没有遭遇核辐射威胁的人根本不需要服用碘片。特别对于本身就有甲亢的人来说,大量服用碘甚至是有害的。

  7.吃碘盐能防核辐射吗?

  老百姓抢购碘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觉得其中含有碘酸钾,关键时刻可防辐射。实际上,碘盐中的碘酸钾含量很低,作用不大。吃2—3公斤碘盐才相当于一片含碘量为100毫克的碘片。如果盲目服用,反而可能导致身体的诸多不适。另外一种就是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担心海水被日本核辐射污染,所以囤盐。其实,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的量不会超过20%。而且我国矿盐资源充裕,不会供应不上。

  8.穿孕妇防辐射服管用吗?

  辐射有很多种。核辐射是电离辐射,与日常电磁辐射不一样。电磁辐射和核污染的电离辐射有本质区别。孕妇用防辐射服或许能反射电磁辐射,但对能量高得多的电离辐射无能为力。

  穿白色衣服也不能防核辐射。辐射影响只看穿透性,不管材质的颜色。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前两种射线穿透力小,只要放射性物质不进入体内,影响不大;第三种的穿透力很强,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可以看出,能否防住这些辐射,和防护物质的颜色并无关系。白色防护服更醒目,也易于发现被污染的斑点。对于外照射防护没有作用。

  但有专家认为,白色衣服确实对减轻核爆炸引起的烧伤有一定作用;但日本泄露的放射性颗粒物质,不是核爆炸光辐射,所以,穿啥颜色都一样。

  9.核辐射后第一场雨危害大吗?

  如果空气中已经有放射性物质存在,那么前几场雨水会将这些颗粒漂浮物带到地面,地面的污染会增高。最近福岛附近都有降雨或降雪,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会落到日本本土,被风吹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10.海产品还能放心吃吗?

  中国市场的海鲜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地区,从日本进口很少;目前市场就算有从日本进口的冰冻海鲜,也是在震前到达的。另外,中国海关已对来自日本的进口食品进行监测,现在的仪器灵敏度很高,稍有放射性物质马上能测出来,百姓密切关注检验结果即可。

  从海洋环流分析,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物质将流向东至东北方向,进入北太平洋,近期不存在向中国海域扩散的水动力条件。即使有污染物,也已经被海水稀释到很少了。所以,海产品完全可以放心吃。

  11.万一遇到核辐射我们怎么办?

  卫生部网站15日发布《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细致、全面地说明了在核辐射下如何自我保护。

  呼吸防护:带上防尘口罩的防护效果可达75%以上,没有口罩也可用湿毛巾等代替,掩盖口鼻处,防止污染物进入体内。

  体表防护:避免淋雨淋雪,穿长衣,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翻起上衣衣领口,然后在外面围上围巾。出门时扎紧袖口和裤脚等地方,减少体表污染。

  食物防护:来自污染区域的食物最好不要再吃。多吃点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防辐射。暴露在外面的新鲜蔬菜洗一洗再吃,婴幼儿不要喝当地新鲜的牛奶。

  除去沾染物:如果留在室内,最好关闭空调、换气扇和其他进风口。彻底洗澡,尤其是要清洗口鼻腔和毛发。若没有淋浴,可以用水清洗身体的裸露部位,比如脸、脖子等,特别是有油污的地方,用肥皂擦洗可清洁95%以上。脱下被沾染的衣服时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重复穿戴。

  12.中国核电站安全性高吗?

  日本福岛核电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属于第二代核电技术。我国核电站建成较晚,基本采用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性比第二代核电站的安全性高100倍,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如果出现核泄露前兆,国家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福岛核电站的主要危害不是地震,而是海啸。福岛核电站设计是能抗0.6级地震动,日本这次实际上是0.4级地震动。我们国家地震一般是0.15的地震动,所以,即使出现了地震,核电站也没有太大问题。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商家热炒 防核辐射一块肥皂卖368元
      下一篇:防治核辐射的方法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