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瘦肉精”事件下架20多天后,双汇熟肉制品4月6日在重庆市各卖场重新上架。为证明重新上架的产品安全放心,双汇集团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但此举只引来市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冷讽。 (4月7日《重庆晚报》)
“瘦肉精”事件把“双汇”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双汇”采取了一些亡羊补牢的措施。消费者也不希望看到民族品牌双汇与三鹿一样倒掉。但是双汇“瘦肉精”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成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又一公共事件。不仅万隆声称双汇因“瘦肉精”事件受损超过121亿元,市场也充满恐慌。不少人已经到了谈“瘦肉精”色变,见双汇产品回避的地步。肉类产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公信问题都受到了质疑。双汇拿出诚意化解市场危机,保障公众食品消费安全,重树市场信心,十分重要。
继双汇集团召开万人职工大会打气,经销商高呼“双汇万岁”以后,双汇熟肉制品在重庆各卖场重新上架,双汇集团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表达了双汇方面的危机公关意识。从理论上讲,双汇经销商带头吃火腿肠,有利于重树企业形象,走出因“瘦肉精”事件造成的市场困境。
但是,与此前双汇道歉,经销商高呼“双汇万岁”一样,区域经理大吃火腿肠不仅没换来消费者的谅解与宽容,还引来市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冷讽。在我看来,冷嘲热讽尽管让经销商在面子上不好看,但是双汇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心,消费者对双汇的戒备心理与不信任态度显然没有消除。经销商一次两次表演吃火腿肠或许没事,但是双汇产品是否彻底与瘦肉精绝缘,市民长期食用双汇产品是否有害健康呢?要消除市民心中的这些疑虑,并不是经销商一次两次示范表演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一方面需要双汇方面拿出诚意,让利润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另一方面,需要职能部门提供权威说法与科学数据做支撑。这才是化解瘦肉精信任危机的最佳路径。如果双汇不拿出诚意下决心改错,不对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刮骨疗毒,再多经销商起哄山呼“万岁”,带头大吃火腿肠,也消除不了消费者的戒备心理,逃不脱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从“瘦肉精”事件曝光以后,双汇方面的做派来看,其诚意也明显不够。比如,双汇曾一脸无辜地把“瘦肉精”的责任推给猪农,说自己“代人受过”。但是不久就有知情人爆料:双汇要求瘦肉率70%,达不到瘦肉率不收。而猪的正常瘦肉率只有30%到40%,这不是逼着猪农使用“瘦肉精”害人吗?即便双汇未给瘦肉率下硬指标,是猪农“自作主张”提高瘦肉率,如果双汇方面严格把关,真正做到了“十八道检验,十八道放心”,瘦肉精火腿肠何以泛滥成灾?双汇不回答清楚这些关键问题,请经销商造势也好,大吃火腿肠也罢。双汇又能挽回几分面子?几分信誉?
由于“瘦肉精”事件影响太恶劣,对公众消费信心打击太大,虽说双汇召开万人大会道歉,区域经理大吃火腿肠,颇具眼球效应,但是消费未必买账。你山呼双汇“万岁”,大吃火腿肠,我偏偏不买双汇产品,如何?
要真正化解双汇信任危机,帮助消费者树立食品安全信心,不仅企业的良心道德靠不住,万人大会与现场吃火腿肠的视觉冲击效果有限,就是政府出面承诺也作用不大。唯有从源头上下工夫,严格落实制度从制度上强化、落实,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及时公布检测信息,让制度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是化解食品安全危机的关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