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一篇报道何以感动中国

时间:2011-04-16 10:32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www.yunhepan.com

  编者按

  本报4月1日在一版头条刊发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之后,新华社全文播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和人民网、新华网等百余家网站也纷纷转载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报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社会的主流地位和巨大感染力,也是“三贴近”的精品力作,所取得的社会影响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为此,我们邀请首都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从新闻学专业的角度剖析这组报道的成功经验,揭示新闻背后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以飨读者。

  主流媒体引领社会舆论的经典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唐绪军

  光明日报关于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15年来持之以恒资助病逝同学的双亲,以及被资助的李维贺老人诚信为本,含辛茹苦偿还债务的系列报道,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以为,这组系列报道是新闻媒体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成功之作,是主流媒体引领社会舆论的经典案例,同时也是传统报纸在多媒体时代彰显自身价值的一次有益尝试。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一贯强调报刊与人民群众生活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曾说过,报刊“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报刊“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可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记者不再深入基层了,满足于听汇报、打电话,报刊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距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提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申和强调。

  从4月1日第一篇报道的署名来看(2位通讯员、1位记者),显然它来自于当地基层第一线,其后续报道更是记者们现场跟踪采访的结果。来自于生活的报道,必然具有了影响生活的力量。老报人范敬宜曾说过:“作为记者,要抓住重大主题,牵动千万人的心,必须和实际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因为“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接收和制造的信息量也就成倍增长。在如此巨量的信息海洋里,主流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要披沙捡金,去伪存真,抑制噪音弘扬主旋律,引领时代的风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个人利益诉求获得了极大的释放,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感叹着真情的失落,感叹着诚信的式微。光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恰恰用一个温情的故事触动了人们情感中最柔软的地方,因而具有了道义的力量。这组报道再一次告诉我们,伟大起于平凡,崇高源自寻常。主流新闻媒体要做的就是发掘平凡中的伟大,传播生活中的崇高。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发挥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

  光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彰显了报纸在多媒体时代的存在价值。毋庸讳言,随着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社交网站和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传统报纸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上相形见绌,其生存价值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光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的推出,以及所引发的广泛的社会反响,证明了即便在多媒体时代,报纸仍然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报纸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其报道的客观、真实和公正、深刻,体现在其寓意抽象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体现在其对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上。配合着这组系列报道,光明日报先后推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唱响和谐社会主旋律》等评论员文章和社论,并及时反应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系列报道的反馈意见,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表彰兼爱赞扬诚信的舆论热潮。如果没有光明日报的集中报道和强力评论,以及其他媒体的迅速跟进,很难想象这件普普通通的寻常事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报纸在现代社会展示出的整合思想、引领舆论的巨大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彰显媒体在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的力量

  

点击浏览下一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郑保卫

  近日,由光明日报等媒体集中报道的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故事,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大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颂扬人间爱心的热潮,这充分彰显了媒体在传递人间真情、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力量。

  报道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大的社会影响,首先是故事感人。河北农大学子的事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而他们病逝同学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掷地有声的语言和辛勤劳作还清7万元欠款的行动,则让人们看到了“守信誉、重承诺”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深深感动了读者,引发了全社会对爱心与诚信问题的思考。

  其次是媒体的精心报道。正是光明日报等媒体深入的报道,才使得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以及他们病逝同学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的事迹与精神更加纯朴、更加感人、更加让人信服和钦佩,使得故事主人公的事迹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励人。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这组报道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示:

  典型需要积极发现和挖掘。光明日报通讯员方艳梅、咸立冬和记者耿建扩深入实际生活,深入群众之中,发现和挖掘出了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这个颇具代表性的大学生团体,并且精心采写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可以说正是他们的敏锐发现和深入采访,才使得这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型得以同读者见面。这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坚持“三贴近”的又一成功范例。

  典型需要精心宣传和推广。光明日报对这一典型的宣传可谓独具匠心,精心安排。报纸通过通讯、评论、跟踪报道、网评荟萃等形式,不断深化报道,扩大宣传效果,从而使得典型本身更加丰满,更加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对爱心和诚信的崇尚与颂扬。

  全媒体时代的典型宣传需要各种媒体共同参与发挥作用。这一典型的传播除了光明日报报道起到主导性作用外,其他媒体的跟进与配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媒体运用多样化的方式逐步推进报道,使得报道的主题思想得以不断升华,主导精神变得更加凝炼。特别是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加入,为媒体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条件,许多网民跟帖表示对典型的认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在群众中很快便形成了舆论热点,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从而奏响了一曲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抓住“三感”是写好通讯的成功路径

  

点击浏览下一张

 

  北京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陆绍阳

  光明日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通讯及相关报道文字朴素,叙述感人,没有八股文的腔调,不仅具备优秀通讯作品主题明确、材料精当、人物鲜活、角度新颖的特点,而且还从新的角度进行了通讯写作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文章中突出了三个“感”,使得这篇通讯更加动人:

  一是情感。这组报道写出了浓浓的父子情、同学情和乡情。父子情就不必说了。同学情是通过15个腊月的汇款单和一封封朴素无华的信件来体现的,不仅仅给老人以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使失去儿子的两位老人能够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文章中还写出乡情的淳朴。李维贺老人向乡亲四邻借了不少钱还债,乡亲们不仅没有催着他还钱,而且在李维贺还钱时还少要甚至不要。这种互帮互助、友爱和谐的行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现场感。这组报道突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无论是李维贺与等在路边的河北农大同学的见面,还是李维贺在儿子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儿子离世后的凄惶和母亲的试图自杀等等情景的描写,都让人感慨万千。人世间最动人的时刻也就是思念、重逢、在别人困难时伸出的援助的手,最揪心,也最能体现深情厚谊的,无非是生离死别,以及在这特殊时刻表现出来的情怀。作者用细致、饱含深情的笔触,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个特殊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丧子之痛和普通人血液里流淌着的大爱无疆。

  三是历史感。这组报道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这里所写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两代人长达15年的持续往来,是一个日久见人心的真情故事。15张汇款单,56封信,互助、友爱、诚信、坚强,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道德源泉,这也是这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注定会有灿烂未来的道德基因。

  事情本身的事实性,再加上作者在写作时对“三感”的重视,使得故事的进展不是那么平铺直叙,而是呈现出更丰厚、更真挚、更感人的质地。这组报道通过通讯、评论等形式,通过采访伦理学家、社会学家,解析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从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了美德的力量,使这棵道德之树能够开枝散叶,影响更广大的群体。

  国外新闻学理论中非常推崇新闻的发现机制,也就是说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擦亮蒙住灰尘的珍珠,让它光华自现。我们传统的通讯作品,作者的视线往往过多地向上看,如果我们更多采用平视的视角,就会发现身边就有很多动人的事,就像这组报道一样,抓住“三感”,这或许是写好通讯作品的又一条路径。

  凸显当代大学生典型的时代特征

  

点击浏览下一张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 雷跃捷

  光明日报首发的这篇《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通讯,题目很讲究,内容很耐读,情节很吸引人,文字朴实而又有意犹未尽之感,可以说又推出了一个当代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典型。

  上世纪80年代有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在华山抢险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新世纪有湖北荆州长江激流中搭人链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群体,而此次报道所展现的河北农大的大学生典型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诠释。这三个典型的本质是相同的,展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从内涵和形式上看,后者与前两个典型又有区别。前两个典型是面对突发危险事件时的英勇表现,带有明显的悲壮色彩;而这次的事情少了几分悲壮,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大学生们的义举甚至也谈不上勇敢,可以说是平凡的一件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件,凸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为了一个班会上的约定,大家坚持了15年,这就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读过这篇报道之后,给人内心的感动是别样的、深层次的。它展现的是很有力度的一种爱。这是一篇蕴含着兼爱、坚守、诚信等人间美德和人性向善的故事,虽然故事并不悲壮,但它如春风般缓缓拂过读者的心灵时,唤醒的是人们心底期盼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看似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一抬眼、一伸手,它却在眼前可触摸……

  这组报道很有底蕴也很有内涵。15年对一个不成文的约定的坚守,是一种诚信。现在社会上都在呼唤诚信,都在讲一诺千金。什么是诚信?河北农大同学们的这种做法就是诚信的最好体现。15年大学生对自己诺言的坚守升华成一种带有诚信特色的兼爱,它丰富了当代“诚信”这个概念的内涵。其实,关于诚信,报道中还有第二条线索,就是两个老人还债的故事。他们在儿子的同学们每年汇款和56封信的鼓励下,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同时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为了还清欠乡亲们的债,而不辞辛劳地打工挣钱,这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这组报道很有现实意义,它不是通过教条的演绎,而是运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呼唤已经渐行渐远的一些中国传统美德。诸如兼爱、诚信、坚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而河北农大的大学生15年坚持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也是在践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实现在太平盛世年代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此组报道叙述用白描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当然也与故事的题材和内容有关。故事很平凡,像时间流逝般波澜不惊。15年来,当年的大学生如今已人到中年,岁月可能磨掉了曾经拥有过的指点江山般的激情,但他们却一直坚守着当年毕业班会上的那份约定,这种平凡实属不易。这组报道虽没有什么警句,也没有刻意用来吸引眼球的东西,但读者会记住这件事,会想起这些大学生,会记住这个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但这群大学生和这两个老人都做到了的朴实的故事。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这组报道是非常适合的。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朴实中的真情。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为人民服务贵在“一辈子”
      下一篇:统计局:通胀压力加大但物价走势总体可控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