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006年八医发现的最大的一只蜱虫。(资料图片)

▲咬伤王女士的蜱虫长约两毫米。
5月22日上午,家住金水路的王女士游玩回来,在脚丫里发现一个不痛不痒的“黑斑”,抠下来才发现“黑斑”还能动,仔细一看竟是个小虫子!王女士立即到八医就诊,经反复核实最终确认是蜱虫。5月23日,被咬第三天的王女士表示没感觉到不适。据医生介绍,患者被咬部位明显红肿,检查显示暂时没有问题,但仍需观察一至两周。这也是今年岛城发现的第一个被蜱虫咬伤的病例。
脚丫里“黑斑”咋会动?
5月22日上午,家住李沧区金水路的王女士在自己的脚丫子里发现了一个小“黑斑”,还以为是什么脏东西,王女士不假思索就用手把它抠了下来,没想到这一抠下来才发现这个“黑斑”还会动,仔细一看竟然是个长着“脚”的小虫子!这下可把王女士吓得够呛。据王女士介绍,小虫子就藏在她第二和第三个脚趾头里面,当时自己并没有什么感觉,不痛也不痒。
小虫子怎么会跑到脚丫子里呢?据王女士介绍,她今年30岁,21日下午她曾经到郊区游玩,走过一些山地和草地,而当时她穿的是鱼嘴鞋,前面的空正好露出脚趾头,虫子很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粘到自己脚上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毕竟是被虫子咬伤了,出于安全考虑她带着抠下来的虫子,立即赶到了八医皮肤科就诊。
经核实确认为蜱虫
“患者是在22日上午来医院就诊的,当时她脚部被咬的地方,有明显的红肿。”接诊的八医皮肤科主任王德旭介绍说,夏季被虫子咬伤的患者很多,咬伤王女士的虫子颜色是黑色的,身体大约有芝麻粒大小,长着八只脚。根据王女士介绍的经过,王德旭觉得很可能是蜱虫,因而必须确认这个虫子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的核实,最终王德旭确认咬伤王女士的就是能致病的蜱虫。
据王德旭介绍,咬伤王女士的蜱虫和其他蜱虫一样长着八只脚,但体型比较小,只有两毫米,应该是一只未成年的蜱虫,医院接诊的最大的蜱虫足足有七八毫米长。“刚来的时候 ,蜱虫还能动,仔细检查后发现蜱虫的头还在,并没有留在患者的皮肤里,也算是比较幸运了。”
5月23日上午,记者在八医见到了这只小蜱虫,不过已经死掉了。“我们前几天接诊一个被虫子咬伤的病例,但疑似是蜱虫咬伤,但没有确诊。”青医附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汤占利介绍说。王女士可以说是今年岛城确诊的第一个被蜱虫咬伤的病例。
潜伏期一到两周仍需跟踪随访
在知道自己是被蜱虫咬伤了后,王女士虽然感到很担心,因为蜱虫可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但由于没有什么不适,周一就正常去上班了。5月23日王德旭在随访时,王女士表示:“没有什么感觉,挺好的。”“患者没有发烧,当天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结果也显示暂时没有什么有问题。”王德旭介绍说,蜱虫咬伤到发病一般有一到两个周的潜伏期,因而在这段时间里仍需进一步跟踪随访。
据5月20日,省卫生厅发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情况的通报,今年以来我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累计报告该病疑似病例5例,呈散发状态,死亡病例1例,而岛城未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每年4到10月份是蜱虫的活跃期,市民在山上游玩时,或者到杂草、山林地时,要提高警惕,尽量穿得多一些,减少皮肤的暴露,而一旦发现被虫子咬伤,最好不要自己取。”王德旭告诉记者,尤其是蜱虫的头部有口器,可以牢牢的挂在人体内,如果硬抠可能导致蜱虫头留在人体内。而用烟烫、用力晃等方法也不科学,这样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毒液进入人体,而这里面就含有大量病原体。记者 陈美洁(图片由医院提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