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术平在讲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太白楼大修竣工暨李白纪念馆开展表示祝贺。他指出,太白楼作为展示李白文化史迹最突出、最集中的典型代表遗存之一,是历史赐与济宁的一份得天独厚、内容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积淀在济宁人心中的一个珍贵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也是人们领略感悟济宁历史文化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自大修工程启动以来,市文物部门和建设监理单位以对历史、对文化、对济宁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遵循文物修缮规律,精心谋划方案,认真组织力量,坚持精雕细刻,圆满完成了太白楼的各项维修任务和纪念馆的调展改陈工作。希望全市各级文物战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光荣职责和使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好博物馆和纪念馆的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深入挖掘各类文物资源上下功夫,在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思路上下功夫,真正把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与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文化名市建设,推动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竣工开展仪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大修后的太白楼和纪念馆陈列情况。
相关:历时一年“精雕细琢” 太白楼再向公众免费开放
齐鲁晚报6月21日讯(记者 张建丽 通讯员 乔明) 21日,太白楼大修竣工暨李白纪念馆开展仪式启动,从这天开始,太白楼、李白纪念馆将在大修后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据介绍,太白楼是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济宁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原名贺兰氏酒楼,是李白在济宁居住时,经常光顾的一家酒楼。这个酒楼最早位于古任城东门里(今市中区小闸口)附近,后因运河改道而北移。明洪武二十四年迁移建于济宁州南城墙上,正式更名为“太白楼”。楼的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和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经过历代修葺,延存至今已有1200余年。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了李白纪念馆。
记者了解到,太白楼是砖木结构建筑,60年来,基本上从未进行过大型的修缮。2009年太白楼免费开放后,随着游客增加,木质楼梯和二楼展室木质地板、回廊地板均出现颤动、脱漆、缝隙增大、隆起松动等异常情况。市里对此高度重视,2010年6月太白楼正式进行大修,总投资近300万元。
据介绍,在大修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按施工方案及规范对施工过程和质量进行把关,对每天的维修工作做跟踪记录。并对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拍照研究,及时调整、完善维修方案,确保维修质量和工程进度。依据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改变太白楼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根据太白楼砖木结构的实际,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历经一年的紧张施工,太白楼目前已通过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竣工检查验收。
竣工后的太白楼外观更加亮丽,重塑了太白楼原有历史风貌。同时,市文物局经过严格招投标,重新布置了260多平方米的李白纪念馆。纪念馆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翔实的资料,举办《李白在济宁》展览,全面诠释了李白在济宁真实传奇的人生经历,给市民带来全新的感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