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 借“黄金比例”哄你多买布
家住历城区的张女士反映,她在二环东路购买了一套新居,装修时,她专门到一家窗帘商店购买窗帘。在选客厅窗帘时,商家告诉她要按照1:2的黄金比例买布料,也就是说,她家客厅窗户为3米宽,要按6米的尺寸买布料。
对此,商家给出的解释是,多出的尺寸是作为窗帘褶皱的,这样的重叠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增强客厅的空间感。张女士觉得有道理,就各买了6米布帘和纱帘。
不久,张女士搬进新居后,到邻居家一看,发现同样的客厅窗户,人家只用了4米布,效果也很好。这样算下来,为了那些“美丽的”褶皱,孙女士多花了200多元。
点评:
济南市消协秘书长冯京凯说,很多消费者选购窗帘时,都会咨询商家买多少好,而此时经营者往往极力向消费者宣传所谓“黄金比例”来误导消费,从中牟取利润。以要做褶皱为名,让消费者多买布料,已成了窗帘布艺行业的潜规则。
据市消协调查,目前省城很多布艺店都是建议按照1:2的比例购买窗帘布,但实际上,窗帘褶皱按照1:1.5制作已经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按照1:2的比例必然增加消费者的支出,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
陷阱二 主料挺便宜辅料出奇贵
近日,省城市民李女士投诉称,她买的窗帘布为30元/米,三居室的房子算起来布料才花了1000多元,觉得挺便宜的,可没想到,一算上辅料的价格,却让她傻眼了。“商家给我报的辅料价格是,装饰线15元/米,穗子15元/米,窗帘环15元/米,加起来居然比窗帘布还贵。我这是买窗帘呢,还是买辅料?”李女士感觉上当了。
点评:
济南市消协调查发现,有26%的消费者在定做窗帘时没问清楚各种辅料及配件的价钱,等到窗帘做好后去取时,才发现自己掉进了商家的价格陷阱。正因为消费者只注意布料本身的价格,很少会留意这些辅料,商家先用较低的布料价格吸引消费者,然后在辅料上赚钱。
冯京凯介绍,商家通常都会抬高这些辅料的价格,在批发市场只卖4元/米的轨道,在布艺店里卖到15元/米;2元一个的挂钩,布艺店卖5元;3元/米的垂线,一些店卖到8元/米;4元/米买到的边带,布艺店卖8元/米。以3米宽的窗子为例算下来,仅必备辅料就要花费250多元。这还没算上其他装饰性的辅料,如装饰线、穗子等。
陷阱三 制作过程中偷偷减布料
省城市民刘女士投诉称,一个月前,她买了一套窗帘,近日听朋友说商家很可能在尺寸上动手脚,于是就找尺子把窗帘量了一下,“真是不量不知道,一量吓一跳啊!”刘女士气愤地说,对开的窗帘,每边少了近20厘米,这样算下来,连辅料带纱帘,被商家坑了将近100元呢。
点评:
冯京凯说,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窗帘时都是先交定金后取货,至于在加工时到底用了多少布,只有商家自己最清楚,也很少有人会等窗帘做好后去仔细丈量。即使个别认真的消费者丈量后发现布料少了,但由于布料已经加工完成,只要不影响窗帘的整体效果,一般也不会过于较真。于是,在尺寸上做手脚成了商家欺诈消费者的又一陷阱。
针对窗帘消费中的陷阱,冯京凯提醒,一是消费者不要只将目光瞄向单一的价格,片面地贪图便宜,把各项的费用问清楚。二是消费者要货比三家,多跑几家店了解窗帘销售和加工情况后,再做出选择。三是要签订详实的合同,比如,所使用辅料的质地、价格和原产地以及色彩等都进行标注,一旦发生侵权,便于维权。
(广大读者在购买窗帘的过程中,还曾遭遇过什么样的消费陷阱,也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709来说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