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国内多座城市都在强降雨中变身“水城”。雨水本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资源,为何变成了频频袭击城市的洪水猛兽?“大雨即涝”俨然已成为新的城市病。深刻剖析城市内涝频发成因,探索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关乎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7月31日,济南市市政公用局专门召开座谈会,与专家一起分析个中原因。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实习生 吕 振 侯茜雪
“雨后看海”成流行调侃
今年入汛以来,北京、武汉、南昌、杭州、长沙等多座城市,都在强降雨中变身“水城”。内涝成灾,导致交通阻断,财产受损,公众对此反响强烈。“下雨天到某城去看海”、“汽车成了潜水艇”,一时成为网友们的流行调侃。
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2008年至2010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占78.9%。济南城区也存在低洼区域内涝问题,1987年“8.26”和2007年“7.18”的两次暴雨洪涝灾害,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其实,对于如何选择城市位置、如何防治洪涝灾害,我国古人早有高见。”济南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罗卫东告诉记者,远在2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对城市的选址建设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这段话的意思是:城市选址,宜在大山之下或广阔平川之上。地势高但不能缺水,要保证水量充足;地势低则不可靠水太近,免得被水淹灌。
“现在城市面积迅速扩张,打破了老城‘高勿近旱’和‘下勿近水’的建城原则,山已成为城中之山,水已成为城中之河,必然带来防洪除涝压力。”罗卫东说。
地面硬化让雨水“入地无门”
城市内涝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城市管理者和专家们的共识是,城市化带来的地面硬化,导致雨水下渗量急剧减少,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几率。
“回顾济南城市的历史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济南城区的北部(现北园大街以北)是大片的荷塘湿地,可以说是天然的滞蓄洪水和调节气候的宝地。”罗卫东说,那时候城区距离南部山区也很远,经十路以南是大量的农田林地和众多的农耕蓄水小塘坝,城区以东也是大片的农田林地和沟渠,能够缓蓄和下渗大量雨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济南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1999年的建成区面积约116平方公里,2010年达到300余平方公里,10年长大了近3倍,城区周边荷塘湿地、农田林地和大部分小塘坝萎缩甚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住宅小区,是硬邦邦的水泥柏油地面,雨水基本无法下渗;一些住宅小区为数不多的绿地下面也被建设成停车场等地下设施,雨水同样无法下渗。
罗卫东还告诉记者,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大,打破了原有的排水体系,新的排水体系却未形成。目前市区周边原有的水塘、小溪等传统的雨水载体几乎填埋殆尽,部分河道也被挤压侵占或填埋,断面缩减,部分沟渠已经或正在变成藏污纳垢的“龙须沟”。位于城区东部的龙脊河,目前多处河段已基本失去河形,河道最窄处仅有1.4米左右,泄洪能力严重不足。再如,城区南部部分强渗漏带也被开发建设项目侵占,不仅减少了雨水下渗对地下泉水的补给,还增加了地面雨水汇集量。
另外,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使城市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也给城市防洪除涝带来较大压力。
排水设施拷问“城市的良心”
100多年前,文坛巨匠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重温这句名言,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我们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管理一直有“重地上、轻地下”的通病,排水基础设施都存在较大历史欠账。据了解,济南市每年用于河道、排水管网维护经费不足2000万元,远远低于约1亿元的定额测算标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的投入比例几乎达到1:1。
“特别是老城区雨、污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雨、污合流现象严重,易造成雨时冒溢导致道路低洼点及铁路立交道积水。”罗卫东坦言,由于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众多,协调沟通难度大,建成的排水设施也缺乏统一性。
而且,部分市民和单位保护城市排水设施的意识极差,甚至人为破坏排水设施,占压损毁排水设施的现象屡屡发生。个别施工单位甚至将水泥或泥浆水排入城市排水管道,造成堵塞。部分沿街餐饮饭店将含油废水直接排入雨水管道,板结的油污经常堵塞管道,影响排水。
济南内涝的成因既有与其他城市共性的原因,也有该市地形地势所决定的特殊原因。济南城区南北地势剖面像个“盘子”,南部山丘地势较高,北端为地上“悬河”黄河,中部偏北的北园大街、小清河周边区域地势低洼,胶济铁路东西向横穿城区中部。
罗卫东结合地形图解释说,从二环南路至北园大街,长度10公里,高差96米,道路平均坡降接近10‰。强降雨时,城区南部的降水向北部迅速汇集,受中部胶济铁路的阻碍,极易形成内涝。
“外排能力差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罗卫东说,小清河是济南城区唯一的外排河道,坡降不足万分之一,济南市区河段虽已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整治,但由于济南城区以外下游河段并未整治拓宽,防洪标准依然偏低,严重影响了济南市区洪水的及时外排。
罗卫东认为:“一旦下游淄博、潍坊等地区也发生强降雨,小清河下游水位上涨,对济南段河道产生顶托,济南市区的洪水就很难外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