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讯 记者 扈宏毅 实习生 刘畅
2006年,济宁市第三中学更名为“济宁一中分校”,时隔5年,学校又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希望恢复“第三中学”的校名,对此,该校相关领导表示,三中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但如今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他们还是希望把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更名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无奈和努力?
更名缘由——生源不足制约发展
虽然,教学楼上“济宁一中分校”几个鲜红的大字远远就能看到,但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附近居民,仍然习惯性地称这里为“老三中”。对于学校的更名,现任校长焦启夫说:“当时三中的生源确实是一个让校领导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了借助一中的名气,提高知名度,才想到用‘一中分校’这个名字。”事实上,三中的升学率并没有因此增加,“这也是正常,因为当初挂名时与济宁一中协商:两个学校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关系,分校的人事、财务等管理,依然直属于市教育局。一中与我们,只是业务指导关系,但是,人家是高中,我们是初中,怎么指导,后来也就成了虚的。招生不是一件两件事情就能够解决的,但是当初更名的初衷的确是好的”,焦校长说。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三中的生源还不成问题,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在附近居住和读小学的孩子还愿意来这里读初中。至于后来为何生源越来越少,副校长李海明介绍,90年代以后,由于受重点学校划分等政策的影响,失去了公平招生的条件,再加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及建设开发都是市里的死角,家长受社会择校风的影响,导致学校落入了发展的低谷,在校学生急速减少。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打造知名学校,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市重点”和“省重点”中学的称号。在我市,“一中”成了省重点,原“二中”是市重点,此后招生体制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过去遵循按地域就近入学的原则,后来改成了按成绩分配。中考后全市考生成绩进行排名,比如,前50名进入一中,那么50~100名则进入二中。就这样,其他普通学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影响。1994年我市高中调整布局,三中的高中部就被取消了。而这种打造名校的观念,也随之影响到了初中。
地理位置上,三中地处龙行路,属于市中区的老城区部分,上世纪90年代后,中心城区开始不断进行修整、改造,而三中附近却依旧维持着原来道路条件差、环境脏的老样子,慢慢地,很多条件较好的家庭就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了。到这里就读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西南周边。这些孩子有些家庭条件较差,父母主要从事个体经营或者是无业者,不懂得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还有少数人甚至对孩子的学业几乎不抱任何希望,或者只是想顺利拿到一张初中文凭。因此,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大大降低。随后,初中部的生源也大大减少了。
重翻历史——老师曾经很骄傲
三中的一些退休教师,对学校的现状除了着急,还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很想看到三中恢复到他们教学时候的状态,人才辈出,生机勃勃。
退休教师王老师的孙女9月份就要升初中了,当全家都在想办法让孙女进“名校”时,王老师难以掩饰内心的失落,她说:“我自己是三中的老师,儿子是三中的学生,家又在三中附近,如今,孙女却要作为高价生,往远的学校里挤,让我回想起三中当年也是有不少学生想进来的。”怀着对学校深深的感情,王老师说,“过去,三中真的是一所全市有名的好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当时都有一种自豪感。”
从1958年建校起,三中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招收的学生覆盖了济宁十二个县市区,逐步成为一所小有名气的中学。1978年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后期,在校学生达到三千余人,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在前列,高考成绩超过了原来的济宁二中,拥有一大批济宁市拔尖的优秀教师,那时培养的学生,如今很多成了行业骨干。
退休教师倪老师说:“78年恢复高考以后,三中的升学率是全市最高的,很多一中、二中的学生都过来听课。老师教起来也带劲,都把教学当成事业来做,教了40多年书,很多退休教师都未空过学生们一节课,可是现在,学生不学,老师们教起来也欠缺了积极性。”
提起师资,李校长表示,如今老师们的积极性的确有些减弱,但是对于一些愿意学习的学生,他们也是全力争取培养成才。学校现在有93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有48人。任课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在省、市各类教学比赛中,均有人获得一等奖,市教学能手称号30多名,省教学能手有7名。同时,还有100多名学生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奖项和证书。
2008年起,龙行路升级改造,三中也迈开了校区扩建、升级的步伐。如今,学校占地60余亩,按照省级规范标准建了市中区最好的塑胶操场,图书室,微机室,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室一应俱全,老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焦校长说:“学校环境升级改造总共投资了1000多万元,下步,我们还要建一个室内体育场。目前,校内可以容纳3000人。”看到学校硬件发展势头良好,校领导将恢复“济宁三中”校名的想法提了出来。
环境使然——择校观念尚难改变
市民张女士的女儿即将升入初中,她说:“我们家位置比较偏,如果按照服务区域划分,孩子就被分到一个规模和名气都很小的普通初中了,作为家长,肯定是不甘心,好学校的硬件、师资肯定都是最好的,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当记者提起有些普通中学的硬件设施其实也不错时,张女士说:“主要还是名气吧,别的孩子都进名校,我和孩子肯定也都有这样的想法。”
正如前文提到的王老师,还有不少三中老教师的孙子小升初时,也已经不考虑这所学校了。倪老师说:“儿子和儿媳一致坚持要想办法让孙子去市区较有名气的初中去,不惜花高价,也不管孩子上学路远了是否安全,可是我也理解他们,身边的人都把孩子进名校当做一种荣誉和面子,好像孩子上的学校没有什么名气,就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孩子学习成绩差,或者家长对孩子不抱什么希望了,这是一种社会风气带来的压力。”
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并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据悉,按照服务区域分配,三中是能够分到不少学生的,但是分来的学生却又千方百计往更有名气的学校里挤,规定也已经形同虚设。焦校长说:“为了争取生源,我们只好从城边一些区域或者县区招收学生,而县区学生又存在什么问题呢?往往是快中考的时候,又都回各县区考试了,因为那里分数线低,慢慢地,生源少、生源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来了,最不好的影响就是社会评价和市民观念。
对于择校风,焦校长也表示理解,热门学校,也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重点学校的形成,和过去教育招生体制有关,是生源长期分配不均衡的结果,“其实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类学校存在的问题,近两年也加大了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和生源的分配,可是如今条件好的家庭越来越多,目前的大环境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农村的孩子进城上学,小城市的孩子去大城市就读,大城市的孩子则早早地跑到国外去了,这种现象不单是一种教育现状,更是整个社会的现状。”
反思教育——社会应有一份责任
其实,一些孩子在市知名学校就读的家长也心有顾虑,市民黄女士说:“一个班级80多个孩子,老师精力有限,肯定照顾不过来,而且硬件设施的使用率肯定也就非常有限了”。另一方面,一些没有名气的学校则资源闲置,生源严重不足。
面对优质的硬件设施和全校只有700余名学生的现状,焦校长肯定地说:“我们能保证,孩子们能顺利开展每一次试验,老师们甚至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市政协委员,济宁第一中学政治教研室主任刘宝之老师对这所学校面临的困境也早有了解。他坦言,招生体制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好的进同一所学校,成绩差的又进另一所,长期下来,学校自然出现了差距。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进热门学校当成了一种“面子工程”。风气的形成,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
作为一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焦校长说:“教育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原因,也不是只靠教育本身可以解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增大,孩子的出路成了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毕业后工作难找,工资不高,各种保障制度尚未完善,传统观念认为,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只有学习好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社会、家长向学校要升学率,学校向老师要升学率,对分数的追求缺少理性,‘名校观’也产生了,社会环境就是这样。”
其实,三中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小学和一个教育部门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现状的缩影。刘宝之委员说,“圣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践行这一点,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给教育事业一个良性发展的大环境。”记者看到,如今一中分校校园附近,十几栋高层住宅正等待居民上房,附近还有正在开发的楼盘打出“与名校为邻”的广告,但愿随着西南片区的开发,三中能够像这里的环境一样渐渐繁荣起来,真的成为大家所期待的“名校”。
学生们在进行随堂实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