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声音:啥事该做应明确
“保姆”该做啥,能做啥,啥事不能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家政服务行业从业者如果掌握不好“工作范围”,比较容易引起纠纷。家住光明小区的王先生,有些郁闷地曾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春节前,因为家中的事情比较多,夫妻两人也没抽出多少时间打扫卫生,就请了一名钟点工。也怪自己不小心,把一套价值1000多元的名牌西裤随手丢在了旧衣堆里,那裤子是不能水洗的,却被钟点工放进了洗衣机甩干。现在想想,如果那名钟点工能够掌握一定知识,也许就会提醒自己。”
因为类似的问题出现过不少,我市的一些家政服务公司也在不断修改服务内容。如雇主需要清洁高档时装、收藏品、电器等物品,需要提前说明,否则,这些特殊物品的清洁不会被纳入服务范围。为尽可能地少“惹麻烦”,多数公司的负责人在安排任务时,也会提前说明,要求员工“多长个心眼”、“没见过的东西坚决不碰”。
把员工们“能做的事情”全部告诉他们,这是我市家政服务大小企业越来越注意的环节。“必须做”和“不能做”这两个方面的区分,不仅让企业的服务由“粗放”显得“精细”,也是明确双方权益的重要方式。而雇主也想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尽管我市的一些家政服务企业在向雇主解释“啥事可做,啥事不可做”时遭到了一些批评,但支持的声音还是有很多的。
“把工作职责范围明确下来的做法。这是我们应享受到服务的一种保障,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出现了什么纠纷,双方也能有一个依据可参照。当然,如果服务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需要,能灵活调整,这样就更好。”记者昨天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采访时,一位前来寻找育婴员的中年女士告诉记者,“我是来找育婴员的,我就是找一个只照顾小孙子的,别的事情,我不会让人家去做。”
以诚信大姐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就提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家庭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同样以“专业”为宣传口号吸引雇主的家政服务企业在我市越来越多的出现。
业内声音:整合资源很重要
“从目前家政服务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吸引雇主,常常会自己制定一些服务标准。”秦秀娟告诉记者,“我市的这几家大型家政就采取了这种类似的服务,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还是很高的。”
秦秀娟说,“一些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甚至无证照、无住址、中介式经营的家政公司比较常见。解决家政服务行业从业者队伍的松散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月嫂荒这类问题。相关部门的监管、相关文件的规范,是一些大城市解决家政服务行业混乱的重要手段。为保障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各行业、部门都提出过“加强管理”的口号。家政服务业如需为雇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收入,也应如此。如能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下发相应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我市目前的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来说很有必要。”
对行业亟须规范很期待的,不仅是秦秀娟。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不仅大型的家政服务企业,一些小公司也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规范,让自己的队伍看起来更像“正规军”。相关部门的监管和规范,能让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健康。目前,面向家政服务业的培训活动中,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市场上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公平竞争相对缺乏。而一些家政服务公司的培训资质参差不齐,如果这个方面出了问题,培训出的服务人员就很难满足雇主的需求,提供服务期间也容易产生纠纷。
采访中,秦秀娟也告诉记者,“如果能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将分散的家政服务资源整合起来,便于整个范围内统一服务形象,统一投诉处理,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加快家政服务市场的净化和进化过程,这样才能为市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相关阅读